-
日期: 2024-12-21 | 来源: 印客美学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百年孤独》中充斥着大量的影像元素。
焦距转换、景深控制、蒙太奇等都能找到。
电影化的视角通常可以表现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法看到或感知到的一些东西,通过画面的诠释,表现灾难、恐慌、或者衰变。
马孔多大屠杀就体现了这种戏剧化角度。
透过一个孩子的鸟瞰视角强化了视觉冲击力。
此外,《百年孤独》有大量的文化碰撞。
宿命论是印第安神话,流浪汉情节源自波西米亚,此外还有拉美文化、西班牙殖民文化等。
虽然这给文本的理解带来了难度,但却实现了现实主义和超验世界的融合。
马尔克斯立足马孔多这个现实的理性世界,但又描绘了超验世界的神话、传说、迷信以及潜意识内在的非理性世界。
两个世界相互交融,甚至发生位移:客观现实变成梦幻,预言变成现实。
马孔多世界成了一个具体清晰的混沌世界,《百年孤独》也成了现代寓言。
为何一定要懂《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是举世公认的魔幻现实主义扛鼎之作,但是在它获奖之前,我们对拉美文学的研究还主要局限在翻译上。
1982年获得诺奖之后,这种状况就迅速改变了。
不仅出现了模仿热潮,还直接催生了“寻根文学”,启发了一大批作家。
比如韩少功、贾平凹、莫言、扎西达娃等。
中国的各大文化圈不仅得到了全面的展现,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也得到了发声的机会。-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