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4-12-25 | News by: 美国之音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对于考研人数回落,以及“考研高考化”,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艾肯商学院讲座教授谢田在接受美国之音访问时直言,这些现象实际上显示中国“高等教育的降级”。
谢田指出,中共过去盲目扩张高等教育,并在课程中不断塞进共产主义教条,“高教大跃进”的结果,不仅导致教师人力和素质跟不上,更造成高等教育空洞化的恶果。
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经济严重衰退,企业停止招聘,甚至迁厂、关门,造成青年失业率升高,在大学生首当其冲之后,研究生恐怕也难以幸免。
谢田说:“我估计以后的博士也要降级了,原因也是就业市场的问题,中国(今年)1100万大学生毕业,应该有70%到80%找不到工作,研究生毕业可能会稍稍好一点,但实际上也不值得,现在很多中国年轻人在考虑有没有必要花那么多钱,读大学毕业后,去跟高中毕业生竞争同样的工作。”
位于北台湾(专题)新北市的淡江大学产业经济学系教授蔡明芳同样认为,近年来中国经济疲软,青年失业率高企,是大学毕业生想要争相考研,延后进入职场的主要原因。但问题是,依照中国学制,恐怕他们三年后毕业,还盼不到就业环境改善。
蔡明芳说,随着外人对中国直接投资不断下降,国内民企也面临生存困境,中国经济在可预见的未来都难以改善;此刻打消考研的念头,就成为一种理性、务实的选择。
蔡明芳告诉美国之音:“下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两年后、三年后有更多的研究生毕业,(但是)没有更多的工作机会,这些研究生就还是找不到好的工作,或薪水还是很低,而且以目前中国的经济状况,这个可能性是越来越高的。”
蔡明芳认为,总体而言,国际供应链外移,导致在中国读完研究所的学生无法学以致用,才是扼杀考研吸引力和危及中国高等教育的主因。
留学回暖与“双减政策”成效存疑
然而,一位在湖北某大学执教,因议题敏感,拒绝透露真实姓名的黄姓教授认为,考研人数下滑,是因受到新冠疫情期间,各国入境管制的影响,2020年至2022年间,许多大学毕业生无法出国留学,转而挤向国内考研窄门,例如2022年,就多达457万人报考,同比增长21.2%。
最近两年,也正因国门重启,出国留学的人增加,间接导致国内考研人数减少。
黄教授告诉美国之音:“所以为什么(新冠疫情)当时这几年,大陆一直很流行两个字叫内卷,就是因为这些本来应该留学学生的没有出国,留在国内考研究生,那几年就竞争压力就非常非常大。”
黄教授说,对中国各大学而言,“就业率”和“考研率”是官方紧抓的考核指标,尤其是985、211等重点名校,考研的风气更为积极。
加上许多家庭并不缺小孩这份薪水,不会急着要他们一毕业,就要找工作,因此实务上,并未感到学生考研的热情有所减弱。
位于台北的世新大学副校长兼国际事务长李功勤同样认为,从考研人群中“消失”的人数,或有相当一部分是出国留学。
李功勤说,随着疫情封控、外资撤离等因素,不少正在台湾求学的中国大陆交换生都表示,现在大陆社会内卷得很凶,“没有研究所学历,基本上找不到工作”,不少人身边都有孰悉的师兄、师姐出国留学。
李功勤认为,虽然中国官方2021推出“双减政策”,就是希望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减轻学生的作业跟校外培训负担,进而鼓励更多人走向技职教育,强化实体经济;但目前看来,仍未能扭转“学历至上”的社会风气。
李功勤说:“他(中国政府)可能想从基本做起,就从双减到鼓励年轻人就读职校,但我觉得效果不是太好,可能短时间是看不出来的 ”。
尽管如此,李功勤认为,中国高度中央集权的体制,有利于宏观调控,因此眼前所见的经济、教育问题,应可望得到解决。
未来方向:从“扩张”到“优化”
美国学者谢田则认为,中国高等教育的过度扩张,就跟中国社会上许多事情一样,是政府规划的错误,却由百姓背上罪责。
想要解决眼前的问题,谢田认为,中国高等教育需要做巨大的改革,精简规模并舍弃浪费大量教育资源的共产主义科目;此外就算经济回暖,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消化掉已经“生产过剩”的硕、博士生,让高等教育与经济同步发展。-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