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2-26 | 来源: 南风窗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纵使接到电话,许多家长也不敢轻易放松警惕。一位五年级家长向南风窗解释,“即便现在达成录取意向,也是不能说的。要到9月开学才算敲定。”他们不愿过多透露,担心“一不留神,影响了整一届的录取”。有博主分享了相同的观点,提醒家长们“拿到了offer,也不要声张,所有口头上的承诺都是可以不作数的”。
按照上海现行政策,原则上小升初严禁以面试、测评等名义进行生源选拔。因此,SMK这类选拔考试隐匿于“水下”,并不向所有学生和家长公开。“上海这个圈子太小了,我们做教育就能拿到一手信息,但其实很多家长都不知道”,华永国际教育的万老师对南风窗说。
与“小升初”相关的词汇更是形成有门槛的“黑话”壁垒。比如,投QS,即投“情书”,实则是向心仪的学校投递简历;“上岸”或“拿到船票”,意味着摇号前就提前择校成功,拿到学校录取通知书;裸投则是指家长不依赖机构,自行帮孩子投递简历。此外,还有各类学校和教培机构的名字缩写,等等。一些帖子里可能同时出现多个这样的“黑话”,零基础的“门外汉”往往难以迅速理解文字背后隐藏的信息。
不过,一旦“破圈”,消息又会像雪花般纷杂袭来。就如周欣听闻SMK后,主动或被动地加入了不少群组,有机构创办的择校群,也有自称家长创办的情报群、升学交流群。她试图从这些只言片语和“加密”帖子里,拼凑出SMK的全貌。
可是,这些信息未知而又极具不确定性。在社交平台和群组里,一会儿某培训机构暗示手握内部名额,一会儿又有人爆料某校的考试时间,她说不清这些信息的真假。
02
千层“套路”
通常而言,只有足够出众的学生,配上信息渠道广的家长,才能尽可能多且准确地掌握相关信息及渠道。
万老师同样是一位五年级学生的家长。目前,她的孩子参加了三次SMK,其中两次为机构内部筛选,一次是学校组织的,也就是“老师通知的”。
她表示,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自己想拿到考试机会并不难。“坦白说,没有证书也能拿门票,花钱找关系也可以去参加SMK。”她说。
在这条“赛道”上,情报的获取至关重要。而家长获取信息与机会的“渠道”,常常指向各类抱团取暖的“群组”,以及不少群组的创建者——教培机构。
南风窗记者向不同机构咨询SMK,大多都宣称自己有推荐SMK的机会。
上海某教育机构戚老师熟练地应对前来打探消息的家长。她向以家长身份前来的南风窗记者介绍道,参加SMK的渠道主要分为“机构推优和学校自主(举办)SMK”两种。其中,“每年机构推优比例占比80%,学校自主占比20%左右”。
她透露,自家机构与上海多所民办、公办初中均有长期合作,“浦东浦西一二三梯队(合作的学校)到今年有16个了,还在增加中”。与之合作的学校均有SMK机会,“因为都在水面下,所以只有有渠道的家长才会知道”。
若想以该机构推优参加SMK,得先通过机构组织的“内测”。达到内测分数线后,再花钱参加集训班,进而被推荐去参加考试。今年,该机构的集训班总计8次课,费用为3200元。
要是没通过内测或没能成功“上岸”也没关系,她介绍,可以再报其他班型,应对下一次内测及“其他接触好初中的渠道”。
也有教培机构宣称提供“择校签约”服务。另一教培机构的工作人员告诉南风窗,“有的学校择校需要考试,也就是单独SMK,通过了才能签约。”当记者想进一步了解时,对方就发来了一个号称是“校长”的账号,让约1V1电话咨询——收费2000元/小时。-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