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2-26 | 來源: 正解局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壹直到上世紀60年代,除了向海外遷移產能,紡織品和服裝也成為全球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亞洲地區的印度、巴基斯坦、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和台灣地區等等憑借廉價勞動力,開始承接發達國家轉移出來的龐大產能。
但這就產生了壹個新的問題,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的紡織品制造業遭遇廉價產品的競爭,在本土出現嚴重的失業和產業萎縮。
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數據,1960年代初美國紡織品行業的就業人數為約300萬人,到1970年代初,這壹數字驟降至150萬左右。
許多中小型紡織廠和服裝制造商面臨倒閉或被迫外遷,美國紡織工業協會(ATMI)曾統計,1960年代美國紡織和服裝行業的破產數量年均高達500家以上。
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
在這樣的背景下,發達國家的保護主義抬頭,搞出來壹個《全球紡織品協議》(MFA),該協議從1974年到1994年,管理世界紡織品和服裝貿易流通,對發展中國家可以出口到發達國家的數量施加配額限制。
這個時候,美國服裝品牌突然發現,距離洛杉磯9800公裡的這塊新國土塞班島,不受美國最低工資法和移民法的約束,既能使用來自亞洲的勞動力,又不受配額政策限制,簡直兩全其美。
80年代開始,包括沃爾瑪、耐克、Gap、阿迪達斯、Calvin Klein等服裝品牌,不約而同地湧進了這個小島,塞班島瞬間熱鬧非凡,成了許多品牌的服裝代工中心。
已經在塞班島熟門熟路的陳守仁,壹把抓住了這次逆天翻身的機會。
他利用當地免配額的有利條件,從香港等地輸入所需設備和原料,又從中國大陸和菲律賓征聘大批勞工(大陸工人約肆千多),籌建島上第壹家制衣廠,開始承接成衣訂單,年產服裝贰百多萬打。
他生產出來的成衣,免稅運到美國,還打著“Made in USA”的標簽。
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到2000年代初,塞班島的服裝行業進入全盛時期。
當時島上約有100多家服裝代工企業,涵蓋了從設計到加工生產的完整產業鏈,提供了3萬多個就業崗位(其中壹半多給了中國人),年產值最高超過10億美元,紡織業成了島上最重要的經濟支柱。
代工廠的老板們有日本人、韓國人、中國台灣人,憑著壹股狠勁殺出重圍、做成老大的卻是這個閩南人陳守仁。
他聘請各方專業人士共同加盟,組成壹支強勁的隊伍,經營范圍不斷擴大,除成衣廠之外,開始從機場運輸服務到住宿,業務蔓延到建築、建材、保險、財務公司、餐飲、娛樂等行業,儼然就是塞班島上的“叁星帝國”。
自此之後,陳守仁成為當地最著名的企業家,被稱為“塞班王”。
04
回到中國
進入2000年,整個世界經濟發生了叁件影響深遠的大事。
其實,早在1994年,世界貿易組織(WTO)就正式取代了關稅總協定GATT框架下的《全球紡織品協議》(MFA),開始推行全球貿易的自由化,到2004年底,所有WTO成員國的進口配額全部取消(歐盟則等到2005年4月1日)。
其次,中國在2001年12月正式加入WTO,開啟了中國成為世界超級工廠的全新經濟格局。
容易被人所忽略的壹點,是因為布什在阿拉伯地區發起的兩場戰爭,美國主動拉近和中國的關系,兩國關系回暖,整個東亞的經貿環境得到改善。-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