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2-27 | 來源: 林輝 看中國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歡度聖誕 | 字體: 小 中 大
1939年艾格尼絲·史沫特萊由共產主義隊伍派遣在中共中央聯合戰線期間。(圖片來源:公用領域)
抗戰即將勝利之際,為了贏得美國的支持,毛更是加緊了對美國的贊揚。1944年6月12日,毛對中外記者發表了壹個談話,其“關鍵詞”就是不斷地大談“民主”,把解決中國壹切問題的根本途徑歸結為“民主”。毛說:“中國是有缺點,而且是很大的缺點,這種缺點,壹言蔽之,就是缺乏民主。中國人民非常需要民主,因為只有民主,抗戰才有力量,中國內部關系與對外關系,才能走上軌道,才能取得抗戰的勝利,才能建設壹個好的國家……只有民主的統壹,才能打倒法西斯,才能建設新中國與新世界……”
當時的重慶《新華日報》和延安的《解放日報》也都發表了大量的贊美美國的社論、評論。如在1944年7月4日美國國慶日,《新華日報》以《美國國慶日自由民主的偉大斗爭節日》為題,發表了熱情歌頌美國的社論。
社論把延安與美國相連——“民主的美國已經有了它的同伴,孫中山的事業已經有了它的繼承者,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和其他民主的勢力。我們共產黨人現在所進行的工作,乃是華盛頓、傑弗遜、林肯等早已在美國進行了的工作,它壹定會得到而且已經得到民主的美國的同情。美國正在用大力援助中國抗日戰爭與民主運動,這是我們所感激的。”這篇社論最後高呼:“7月4日萬歲!民主的美國萬歲!”
當時在日本偷襲珍珠港,美中聯合對日作戰後,羅斯福在支持蔣介石的同時,亦希望中國各派政治力量,特別是國共兩黨團結起來,從而有效地進行抗戰。因此,美國決定與中共直接接觸。
1944年7月22日至1947年3月,美軍向延安派駐觀察組,即“迪克西使團”。這個觀察組的任務是從各個方面考察“共產黨軍隊的力量、組成、分布、裝備、訓練以及作戰能力”,並據此判斷如果美國支持中共是否能夠獲得相應利益。組長包瑞德負責軍事情報,謝偉思負責政治分析向國務院報告,而海默少校正是迪克西使團成員之壹。
在中共看來,這是壹次重要的外交活動,是擴大同美國交往也是獲得政治和軍事支持的重要機會。毛因此非常重視迪克西使團的到訪,多次和他們會見。在謝偉思住在延安的叁個多月裡,與毛交談伍拾余次。毛稱他為“戰友”,將會面視為“外交統戰的開始”。如在10月10日,毛在與謝偉思的談話中明確指出:“共產黨人不願冒險和美國發生摩擦,因而願意與美國政策‘步伐壹致’。”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輯的《黨史通訊》於1983年也披露了部分談話內容。毛說:“每壹個在中國的美國士兵都應當成為民主的活廣告,他應當對他遇到的每壹個中國人談論民主。美國官員應當對中國官員談論民主。總之,中國人尊重你們美國人民主的理想。”
1944年8月15日,《解放日報》還發表了經毛重新改寫的社論《歡迎美軍觀察組的戰友們!》。社論中稱:“在我們中國的抗日戰場上,美國亦直接和中國人民並肩作戰,成為最親密的戰友。在這個歡迎美軍觀察組朋友的時候,我們向美國政府、人民、海陸空將士及其英明領導者羅斯福總統,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美國和中共近3年的接觸中,迪克西使團與中共高層建立了比較密切的聯系,而他們被中共蒙蔽所撰寫的高贊中共的報告,讓美國高層對中共有了錯誤的判斷。美國在處理對華事務時,不僅要求蔣介石要聯合中共抗日,好像中共不抗日是蔣的政策所致,迫使蔣介石與中共和談外,美國還給中共提供了武器裝,甚至在抗戰剛剛結束的1945年8月25日,美國軍用飛機將鄧小平、林彪、劉伯承、陳毅、聶榮臻等中共將領緊急從延安空運到東北、華北前線指揮部,這比美國空運國民黨先遣人員還早壹天。美國的這壹失誤為國民黨在內戰中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而毛給海默少校的信的時間是在迪克西使團到達延安5個月後舉行的聖誕晚宴後。當時,美國人邀請包括毛在內的多名中共高層出席,並在席間向他們贈送了聖誕禮物。在物資極度短缺的延安,美國人的晚宴和禮物,顯然讓毛等人感到拾分高興,因此也就有了這封毛親筆撰寫的信函。
至於赫爾利將軍,曾在1944年8月,作為羅斯福總統特使來到中國。他先後在重慶和延安會見了蔣介石和毛澤東。但雙方由於意見分歧,沒有達成任何協定。
魏德邁將軍則是在1944年底接替史迪威成為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及駐中國美軍指揮官的,直至1946年3月。與想武裝中共軍隊對日作戰,並多次批評國軍是壹坨屎,中共軍隊才是真正的軍隊的史迪威相比,魏德邁更加親近蔣介石,他在向美國總統的報告裡說“中共是惡魔,蔣介石是天使”,“中共並不保護人民對抗日本人”等。-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