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2-27 | 来源: 议报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第四,将苏联解体归咎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尤其认为戈氏“民主化”和“公开性”及建设“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促成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这和将苏联解体归咎于“颜色革命”一样,是无视事实的谎言。笔者在《被误认的戈尔巴乔夫》一文中,详细批驳了对戈氏改革及其个人的误读和污名化。
简而言之,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必要的,方向也是正确的。戈氏不仅没有主动促使苏联解体和动荡,还努力避免,只是力不能及。但他仍然控制国家免于内战,相对平缓实现权力交接。而戈氏推动“民主化”和“公开性”,当然也是正义之举、民主转型的必由之路。而其改革失败,根本上是斯大林体制对苏联伤害太大,已无法修补。
而民族问题更让戈氏无法解决,以叶利钦为代表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者崛起、让苏联最大加盟共和国离心,而波罗的海三国等其他加盟国也发起大规模争取独立运动(“波罗的海之路”行动),要脱离苏联。显然,这些并不是戈尔巴乔夫推动(相反他努力抑制分裂)。一些人污名化戈尔巴乔夫,也是为污名中国开明改革派,也都建立在扭曲事实之上。
第五,中共支持者往往美化苏联时期,又贬低叶利钦的俄罗斯,以表明苏联解体的“坏”。这也是对事实的选择性展示和利用。
无疑,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及不少加盟共和国陷入了经济困境和社会动荡,叶利钦等人的应对措施也确实多有弊病,俄罗斯等国人民生活痛苦也是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苏联时期更好,也不意味着苏联解体让俄罗斯等前苏联国家国民普遍后悔。
在苏联存在的约70年里,贫乏和短缺是常态。即便在苏联国力鼎盛、国民生活水平较高的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人也远比竞争对手美国及西方阵营物质匮乏,精神生活更贫乏。到了1980年代苏联经济衰退,许多人不得不排队购买面包,物质上更不如西方了。苏联公民获得的社会保障,则是稀薄的、很有限的。而苏联极权统治及各种审查,更阻碍人们追求精神生活。即便苏联后期解禁一些外国影视和文学作品,引入麦当劳和肯德基,但这些仍然是短缺的“稀罕物”。
而苏联解体、俄罗斯有限民主化后,虽然存在各种缺点,但俄罗斯及各加盟共和国还是较快融入全球化,以及摆脱了苏共各种审查,有了空前的自由和选择权。俄罗斯经济经历“休克疗法”等阵痛后,国民生活在21世纪初有了较大改善。虽然普京执政后,民主政治逐渐倒退,但也没有完全废除民主自由体制。许多民调显示,俄罗斯人怀念苏联的强大辉煌,但并不愿意回到苏联模式下生活。
对于叶利钦时期及之后的俄罗斯各种问题,当然可以批判和检讨。对苏联某些闪光点也可以就事论事赞同。但若颠倒了是非,无限美化苏联而贬低俄罗斯,就是有意为极权洗地,借苏联悲剧来暗示中国要坚持中共领导的五毛式宣传了。
以上这些,只是苏联解体相关问题的一小部分。只是这些在中文讨论圈争议较大、误读较多,所以特意拿出厘清,以及驳斥中共支持者有意歪曲事实的说法、提醒不明真相的大众。
苏联解体33年里,中国官方的看法和反思也是颇有变化的。中共为避免重蹈苏共、苏联覆辙,组织不少学者研究苏联问题及解体原因,并出版了若干作品。
其中,《苏共亡党十年祭》(黄苇町著)等2000年前后出版的作品,普遍强调民主法治缺失、经济不振,是苏联解体、苏共灭亡的主要原因,并主张中国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包括促进党内民主等,还算有些深刻反思和有益建议。但到了2010年左右的《苏共亡党亡国二十年祭》(李慎明等著)等作品,却主要从“西方颜色革命”等角度“反思”,反思结果主要不是促进民主法治,而更多是如何“抵御西方渗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后十多年至今的中国官方学者和宣传机构,也一直保持“二十年祭”期间的立场。这也能看出中共越发顽固保守、拒绝政治改革、坚持垄断权力、试图让中共一党专制延续千秋万代的态度。
而对于致力于中国民主化的仁人志士,苏联解体是值得更加认真、客观、深入研究的。面对中共这个巨大的“利维坦”,想要找到推翻它的方式,也正是需要从苏共倒台的历史中寻找经验与灵感,保持对抗世界最大专制政权和“完美独裁”的信心与勇气,推动并迎接中国民主的到来。(作者:王庆民)-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