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1-03 | 来源: 中国记协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德国 | 字体: 小 中 大
德国总理朔尔茨接受媒体采访。新华社记者 袁亨瑞 摄
朔尔茨面露悲伤,眼中布满血丝,语气十分低沉。面对镜头,他表示肇事者残忍伤害多人,其行为“可怕且疯狂”,必须对此事进行深入调查。
此时,新华社的话筒是画面中距离朔尔茨最近的一个,我们也成为现场近百家媒体中唯一一家中国媒体。
面对这一重大突发事件,全世界的主流媒体齐聚马格德堡——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CNN、BBC、德国电视一台ARD、德国电视二台ZDF……
最终,新华社在两天内连续播发《德国马格德堡发生车辆冲撞人群事件致2人死亡》《朔尔茨:必须深入调查马格德堡圣诞市场袭击事件》《德国:悼念马格德堡袭击事件遇难者》等6组中英文图片稿件,总采用1900家。前后方记者密切配合,滚动播发中文多媒体和音视频稿件12条,总采用963家,新华社客户端总浏览量1475万;英文稿9条,总采用540余家。
作为唯一到场的中国媒体,新华社第一时间以多种形式报道现场,包括记者出镜、总理讲话实录等,体现了新华社的全球布局优势。
(三)
驻外时间不长的年轻记者,在从未到访过的陌生城市,如何短时间内完成采访报道?如何化解阻碍?总结了哪些经验?这都是马格德堡袭击事件报道后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突发事件报道,信源尤为关键。在前往马格德堡的路上,前后方都在不断收集德国媒体有关袭击事件的报道内容。从死亡1人、2人,再到夸张的11人、34人,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把握事实?
对于一些小众媒体的信息,我们需要慎之又慎。例如,在德国《图片报》报出死亡11人后,一些媒体跟风转载。而我们的前后方记者通力配合,迅速核准事实信息,发现该数据并不准确,坚守了新闻底线。
其次,突发事件报道,要有新闻敏感性。事件发生后,我们第一时间在柏林播发了中英文消息和快讯,可前往现场的决定还是源于分社领导对新闻事件的敏感。
分社领导看到网络上的袭击视频后,果断要求我们前往现场,不仅要弄清伤亡情况,还要做好应对后续连锁反应的准备。2016年,柏林一圣诞市场就曾遭遇袭击,当时事件造成12人死亡。8年后,类似情况再次发生,前往现场更是记者职责所在。
第三,突发事件报道,突破采访需要勇气和智慧。面对德国警方的阻拦,我们在强调记者职责和权利的同时,也要尽量避免正面冲突,避其锋芒,巧妙周旋,另寻机会,完成报道。
最后,突发事件报道,稳定的后勤保障也尤为重要。记者如何到达现场、采访结束后在哪传稿、在哪休息?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此次报道,是分社领导驾车接上分散居住的我们,迅速赶往火车站,才赶上了最后一班从柏林前往马格德堡的火车。同时,分社同事根据媒体报道选择更靠近事发现场的酒店,为我们在前方的记者保驾护航。
前后方的紧密配合和有力的后勤保障,让这次突发事件报道取得了成功。-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