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1-05 | 来源: 文汇报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事实上,自上世纪80年代以降,周而复《上海的早晨》、钱锺书《围城》、王安忆《长恨歌》、叶辛《孽债》等文学作品经影视转码,在上世纪荧屏开启了别具一格的“海派电视剧”叙事。近些年,《我的前半生》《大江大河》《战上海》《繁花》《城中之城》等文学作品的改编,继续以细腻笔触写上海,在对人物命运、时代底色的深刻描摹中,将不同历史时期上海的城市风貌、人间烟火绘就荧屏长卷,让海派故事、海派文化烙印在读者、观众的精神世界。现在,海派文学影视化的接力棒传到了《长街行》《千里江山图》等创作者手中。
打造城市文化IP 与更广泛的受众相逢
上海这座魅力之都,孕育了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海派文化,也成为海派故事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随着艺术介质越来越多元化,不同的创作视角和内容思维不断碰撞,“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海派故事”成为永恒的创作议题。
在同名电视剧面世之前,《长街行》有声剧先行开播。喜马拉雅副总裁、价值出版负责人张晓平表示,二度创作既是作品生命力的一次焕新,也是借不同文艺路径抵达相同精神世界的同题表达,“对《长街行》,有声剧的创作就是以小街为缩影,讲述一代人在时代中的奋斗与命运,以此反映上海人丰富的精神世界”。
如是创作理念与王小鹰的期待不谋而合。作家提出,她理想中的电视剧剧本,主角人物不必尽善尽美,符合人性真实的逻辑才更能取信于人。“人世间每个人都有缺点,每个人内心都有善恶,很多时候,人需要与自己的善恶之念作斗争。”王小鹰说,《红楼梦》是她枕边书,多少年来百读不厌,就因为人物悲欢如此鲜活,又与时代浮沉休戚与共。她希望,电视剧《长街行》是真正能缔造上海人精神世界的作品,“不是曾经一些带有偏见的刻板的角色塑造”,而应有上海人身上一直具有的规则、智慧与仁义底色。
高渊的创作心路中,同样有为上海城市精神写注的冲动。他注意到,大约10年前,武康大楼从静静伫立渐渐跃然城市打卡地。当越来越多人被其独特外型吸引,他开始思考这栋楼里上演过怎样的人间悲欢,由此萌生要以建筑为原型创作小说的念头。《诺曼底公寓》的时间线落在1932年到1946年间,作家希望穿过历史的风声雨帘,来讲述上海的特质。“上海首先显见的是时尚,时尚的背后是开放,开放背后是英雄不问出处。”高渊说,就像当年的邬达克来到上海,从绘图员做起,到在上海留下100幢单体建筑,几乎把所有的才华都留在上海,“是邬达克自身的智慧才干使然,也确实是上海给了他舞台”。从小说到电视剧,写作者有着相似冀望,人物要有血有肉、真实可信,先用好看的故事吸引观众,随后达成与更广泛受众的精神契合。
一年前,电视剧《繁花》火成了现象级,最终引发一场全网范围对上海城市的精神奔赴。与此同时,“下一个上海城市文化IP何在”的叩问一直在。现在,《千里江山图》从评弹、有声剧到电视剧、电影,正在逐步解锁类型多元的作品;以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长街行》为蓝本,又一个城市文化IP有了可行的起点。作为能容纳丰沛细节、也能最大程度再现社会人文景观的文艺样式,始于文学,焕发于电视剧,期待更多城市文化IP与更广泛的受众相逢。-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