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1-06 | 来源: INSIGHT视界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哈佛 | 字体: 小 中 大
不过,在赵慧婵的研究中,离我们生活最近的要属“世界上第一台咽拭子采样机器人”。
时间回到2020年的1月26日,也就是大年初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生活的平静,赵慧婵临危受命——他们要为武汉研制一个可以用于咽拭子采样的机器人。
第二天,赵慧婵就带着全家,包括只有六个月大的女儿从山东老家赶回北京,投入到紧张的研究中。
本以为一两个月就能完成的项目,却遇到了重重考验。机器人怎么防止交叉感染、如何进行采样、如何保障采样的精准度,都是未知数。
赵慧婵和她的团队一路摸着石头过河,用了整整八个月,才终于让咽拭子采样机器人挡在医生前面,为他们抵御病毒。
谈及未来 10 年的目标,她希望能与领域同行一起,将这些研究成果应用于医疗康复、人机交互、传染病检测与防控、考古等各个领域,助力机器人真正走向千家万户。
要探索世界,更要切实改变生活,或许这正是科研的温度。
赵慧婵形容自己是“一个典型的清华学生”,所有光鲜的背后,都有常人看不见的努力。
刚出国时,摆在她面前的第一关,便是每个留学生都遇到过的语言关。
据她所说,最初的她只能听懂最简单的表达,直到在美国的第四年,才真正适应当地的语言环境,但即便刚开始只能听懂5%,她也能基本上每门课都能拿A或A+。
这看似凡尔赛的发言背后,却是清华人刻在骨子里的行胜于言。听不懂也要坚持听,课堂上落后课下就要反复看课本和课件来弥补差距。
努力总会被看见,赵慧婵被导师盛赞为“这是我在康奈尔遇到的最优秀的学生!”-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