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1-06 | 来源: INSIGHT视界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哈佛 | 字体: 小 中 大
赵慧婵与导师、同学合影
赵慧婵还记得,和这位导师的第一次见面,她就坦言自己英语并不好。导师却说“没关系,多和我聊天就好了。”她的每一个自己都觉得没什么的小进展,导师都仿佛“夸夸群群主”一样不遗余力地夸赞,极大地鼓舞了她科研上的信心。
另一位导师,贵为被动机器人领域泰斗级的人物,仍然坚持和学生一起去推公式,一起研究每一个细节;博士后导师更是永远支持学生所有的选择。
在采访中,赵慧婵介绍自己的科研成果时,都是一脸淡定,唯有说到获评清华大学第十七届“良师益友”将时,她露出了害羞又骄傲的小表情。
“这个是学生投票投出来的,几千个学生投票。”
或许这离不开留学带给她的最大影响——“我的指导风格,就是几位导师的‘合体’。没有人是天生的导师,都是跟着自己的导师去学。”
对待教学,赵慧婵投入了大量心力。每次课程三小节,针对每一小节,她都会用一天的时间去备课。
每天晚上十二点,她都会准时回复学生们当天的报告,这样他们第二天早上就能看到老师的评语,及时进行调整。
但“佛系”如她,从不要求学生们快速地产出成果:“一个学生的科研进度进行到哪,什么时候可以整理成果发表论文,最后往往都比我们预期的更慢、更晚。焦虑的传递到我这为止即可,不能去过度push学生。”
赵慧婵与学生合影
显然,现在的她,也成了自己当年那位“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导师。
上天给了她美貌,她却要用才华证明自己。-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