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1-06 | 来源: 影视大豪侠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姜昆 | 字体: 小 中 大
1989年的元旦晚会,大山第一次站上中国的荧幕,用一口不算流利却地道的京片子,演绎了一个小品角色,瞬间引发观众的哄堂大笑。从此,这个金发碧眼的“老外”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然而,这位“四登春晚”的传奇相声演员,却在事业巅峰时毅然选择离开中国。这背后,有他的热爱,也有他的挣扎,更有他人生的一次重大抉择。是什么让这个曾倾心于中国传统艺术的洋徒弟,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洋徒弟”的中国情缘
1980年代,在加拿大(专题)的罗斯韦尔家中,年少的马克·亨利·罗斯韦尔(后改名为大山)第一次听到关于中国的故事时,眼中充满了好奇。
故事的主角,是他的爷爷——一位名叫饶大夫的加拿大医生。上世纪20年代,饶大夫响应加拿大教会的号召,带着一家人远渡重洋,来到一个对他们来说陌生却又充满希望的国度——中国。
中国的土地当时战火纷飞,百姓民不聊生。然而,饶大夫并未退缩,他用精湛的医术和无私的爱心,尽力救治着每一位需要帮助的患者。当地人感激他的奉献,亲切地称他为“饶大夫”。可天不遂人愿,饶大夫的两个孩子在混乱的局势中不幸夭折,迫使他带着家人返回了加拿大。
回国的路上,大山的父亲出生了。虽然离开了中国,但这一段难忘的经历深深刻在了这个家庭的记忆中,成了每一个家族成员传承的故事。
少年时的大山对学习并没有特别的兴趣,直到大学时代,他的人生开始有了转折点。1984年,大山进入了多伦多大学东亚系。在众多选修课程中,他的目光被“现代汉语”吸引住了。用他的话说,“这门语言与其说是语言,更像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尽管书本上的方块字复杂难懂,语法和发音更是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但大山却丝毫不觉得困难,反而乐在其中。-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