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1-09 | 来源: 三联生活周刊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工艺水平和建筑材料的问题,在此次受灾的喜马拉雅山北麓的定日县等地的土房中也有体现。多位震中的村民告诉本刊,自己村庄里多为红泥房或白泥房。措果乡噶果村村民罗布桑布说,泥房一般为2层土木结构,一楼畜养牛羊,放置杂草和农具,二层居住。房子是村民们自盖,去地里挖土,出于保暖的需求,会打成20x20x60cm的土砖,大小是普通红砖的三倍;有的则不做砖,直接使用两块木板,在中间灌上泥浆夯成墙,屋架和楼板则使用木头,地基为石头。
2025年1月7日,西藏森林消防总队的救援人员正在灾区展开搜救。(图|视觉中国)
张风亮说,土房的主要材料泥土,干硬后是脆性材料,抗剪和抗弯承载力较低,不像混凝土房屋中使用能够弯曲的钢筋,有一定强度;再加上当地泥土含石量高,且为分层夯实,导致墙体夯实质量低,整体性较差;而且,木质楼(屋)面板、木屋架和土墙连接处缺乏有效连接,地震发生时为受力薄弱点,变形不能协调,容易发生移位;纵墙交接处缺少合理的拉结措施,致使房屋整体性较差,无法形成有效的结构支撑,地震时易发生歪闪、倒塌。
“这种土木结构房屋,坍塌时形成废墟式坍塌,人很可能当场被砸或者窒息而亡。”西藏森林消防总队教育宣传处助理郑龙在救援时发现,因为泥房脆性很大,坍塌后房屋几乎全部碎成小土块,不像内地砖混结构房屋,会形成三角形的狭小生存空间,等待72小时的黄金救援时间,“就像搭积木,碎成一块块的土块。这次被救的很多是被砸中部分位置,或者身上压的重物较少,才有生还可能。”郑龙团队原本还带上了生命探测仪、顶挡设备等现代化救援仪器,但发现救援主要靠双手将土块搬开,不需要破拆。
生计
地震发生时,与丹拉同属于措果乡吉翁村的央宗和丈夫一起跑到院子里,他们眼看着住了十几年的房子倒在眼前,“当时我想着说,我要活下去,还没考虑得上房子。”央宗家的房子是2007年盖的二层土房,一楼放牦牛、草料、青稞和杂物,二楼居住。
吉翁村地震后现场(受访者供图)
吉翁村是措果乡的大村,有约400户人家,其他村庄通常只有几十户,村子的房子几乎都沿河而建。村民们多是藏族的农牧民,依靠种地、畜牧和务工维持生活,而种植和畜牧只能维持基本生活。村里少的有2亩地,多的10亩,种植青稞、土豆、萝卜、油菜、豌豆,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产量很低。隔壁吉定村27岁的村民嘉措多吉说,一亩地种植土豆,好的时候有十几袋,差的只有几麻袋。
更多时候生计是依靠畜牧,嘉措多吉家养了接近200只羊,十几头牦牛,两只马,这在村里算多的。救援人员郑龙看到,乡里条件并不富裕,多数村民家一般只有几只牦牛、十几二十只羊。这次,嘉措多吉家的50只羊,1只马和2牛被砸死。郑龙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老人,他找过来说自家屋顶坍塌,三头牦牛压房里,眼神和表情里透着着急,怕拿不出来,手足无措。“一头牦牛5年才能出栏”,死亡一头就算很大的损失。他们搬开砖块,2头活着,一头600-700斤的牛死亡。-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