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1-13 | 來源: 阡陌文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這壹年,陳夢家應芝加哥大學邀請前往美國任教,趙蘿蕤陪同前往。
陳夢家也是個不同尋常的丈夫,時常鼓勵趙蘿蕤不要放棄文學事業,還拿出壹部分獎學金供她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1947年,陳夢家先行回國,趙蘿蕤留在美國繼續撰寫博士論文。
1948年,當她得知北平即將解放時,思慮再叁,她決定放棄了來年才能頒發的博士學位,提前登上了回國的輪船。
她以為從此可以在沒有戰爭硝煙的環境裡,安靜地讀書、寫字、做學問。
卻沒有想到後來壹股巨大的時代颶風襲來,讓所有人猝不及防。
趙羅蕤年邁的父親被拉出去檢討,陳夢家和她受到盤問、審查。
接贰連叁的苦難打擊下,趙蘿蕤精神失常。艱苦歲月裡,夫妻倆相互扶持、彼此依靠。
陳夢家成了她的精神慰藉。然而,連這壹絲光亮也被無情掐滅,不堪忍受的陳夢佳最終選擇了自盡。
活著的人比死去的人更痛苦,趙羅蕤孤苦地留在這個世界上,深陷無盡深淵。沒人知道她是如何熬過那些昏天黑地的日子。
當烏雲散去,她已步入暮年,沒有劫後余生的欣慰,只有面對荒涼世界的孤寂。
這個無兒無女、孤苦無依的老人,飽受精神疾病的摧殘。為了從空虛和孤獨中解脫出來,她寄心於書籍,投身知識世界。
1983年,71歲的趙蘿蕤擔任北京大學英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不久,這位古稀老人又做出了壹件令人刮目相看的事——投身到美國“自由詩之父”惠特曼的巨作《草葉集》的翻譯工作中去。-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