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1-15 | 来源: 差评XPIN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可在此之外的其他市场,美国公司在全球的市占率其实并没有很高,甚至还有点低。
就拿车上数量最多的芯片 MCU 来说, 2023 年,全球的车规级 MCU 市场里,英飞凌、瑞萨电子、恩智浦、意法半导体、微芯科技这五家的市占率超过了 90 %。国内也是类似,九成的份额是被巨头们吃掉的。
但是啊,这里头英飞凌是德国的,瑞萨是日本的,恩智浦是飞利浦拆出来的总部在荷兰,意法半导体是意大利和法国合作的,就剩个微芯是美国的了。
就算把范围从车规级的芯片扩展到上游的车规半导体上,美国的德州仪器在 2023 年也只占了全球不到十分之一。
是不是感觉,美国公司就这啊?确实可以不用你的芯片嘛,我换别家还不成吗。
这么说吧也对,但到头来还是没有摆脱对海外企业的依赖对吧。
为了避免被卡脖子,咱们的车规级芯片产业还是得朝着自主可控的目标走,我想这也是四大协会声明背后的一句潜台词。
那按现在国内的车规级芯片水平,咱们有可能做到对进口产品的完全替代吗?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找了几位业内的老哥聊了聊。
答案嘛,大伙应该也能猜到个大概啊,国产替代,有可能,但非常非常难。
因为国外的芯片企业起步早、经验多,现在不仅产品超多,性能和质量稳定,甚至还把芯片开发的工具都给垄断了。国内的企业想要摆脱它们的影响,那基本就等于我现在想吃苹果了,但只能先去种苹果树。
能吃上,就是得等。
M 老哥是一个给车企做硬件开发的工程师,他说他日常工作中涉及到的车规级芯片,最常见的还是英飞凌这样的海外产品。国内的产品也有,只不过应用的场景相对低端,性能嘛也只是刚刚够用。
至于差距为啥会这么大, M 表示国内的芯片厂家面前最大的问题,是没钱和没时间。
毕竟想要在西方产业的影响之外靠自己的摸索从零开始,不仅得从巨头企业的手里抢饭吃,还得投进去巨大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做研发和验证。
这里的验证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车规级认证,因为车规级的芯片不比手机电脑上的消费级芯片,不仅工作的条件比较恶劣,还得兼顾跟其他部件的电子兼容性。获得这个认证,就相当于告诉车企我的芯片用在车上不用担心坏,放心买。-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