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1-16 | 来源: 新声Pro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从这两种变现方式来看,To C的变现都有明确的依据。无论是基于观看时长的分账,还是基于用户付费的分账,都有一个核心逻辑:如果要获得好的观看收入,用户不仅需要看第一集,还需要往后看,观看时长要够长,才会产生好的收入。这个逻辑实际上也与流量的分布紧密相关。
在To B和To C的区别上,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谁决定了内容的价值?是用户决定内容的价值,还是像绿灯会这种机制来决定?当绿灯会决定内容的价值时,产品经理的精力分配实际上就已经确定了。多少剧本在没有完全完成时就已经通过了绿灯会,多少绿灯会通过的是因为剧本已经有了大咖演员和大IP,内容的价值被预设好。这个逻辑决定了剧集的入口流量,而真正保证后续流量的,还是故事本身和剧本的质量。
再来看短剧,不论是任何形态的微剧,它的变现逻辑本质上是To C的。它的核心指挥棒,就是让用户能够持续看下去,这决定了短剧的内容迭代和生态演进的优势。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短剧天然在这一点上占有优势。它的分发效率相对较高,而这种优势甚至不需要更多的生产力支持。
如果我们把90%的精力、资源和心力都投入到决定最后10%价值的事情上,而在决定90%价值的事情上只投入了10%的精力,这就是一种严重的资源错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计算,发现效率差距是4.6倍。而这种错配,事实上是行业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也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调整。
刚才我们讲到的是行业中的资源错配,这个错配从数据上看是客观存在的。那么,我们也需要进一步思考这个错配的演变方向是什么?我们重新回到流量的问题上。之前提到过流量的分布:入口流量占1,后续流量占10。那么,这种分布随着时间推移,它会偏向哪个方向呢?下面这张图就来回答。
因为云合数据提供了长视频的全量数据,包括老剧的流量也能够追踪到。通过2022年与2021年的数据对比,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2022年《知否》相较于2021年流量上涨了44%,《甄嬛传》上涨了11%,《琅琊榜》上涨了21%。其中,《知否》是这三部剧中最晚上线的,2018年才上线,到了2022年已经过去了4年,为什么它的流量增长如此显着?难道是用户突然对这些老剧产生了兴趣?大概不是。
真正的原因是平台的变化。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长视频平台逐步将流量的分配权从编辑手中交给了算法,算法的推优机制开始主导流量分配。算法的核心逻辑是,哪些剧集能为平台带来更多的流量和收入,平台就推哪些剧集。这些老剧之所以流量大幅上涨,是因为它们已经形成了正循环,不断被推送,导致更多的用户观看。
那么,算法如何判断剧集的优质呢?我想,观看时长肯定是一个核心指标。无论是会员开通还是用户观看时长,都会直接影响平台的收入。
长视频平台的流量分发逻辑在2021年底和2022年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们可以从手机端的应用界面变化来观察,比如打开腾讯、优酷、爱奇艺时,首页的推荐位逐渐减少,Feed流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个变化来的确是晚了,直到2021年底、2022年才真正将流量分配交给算法,这个变化因为不是显性变化,行业内很多人都忽视了其重要性。
回到之前提到的两部剧,我们再看得更远一些。我们将前3天的流量与首月、以及第7周的流量做了对比。对于这两部剧来说,前三天的入口流量,第一部剧的流量占了60%,第二部剧占了70%。从前3天的表现看,第一部剧的入口流量更好,但是到了首月,第二部剧的内容更有粘性,留住了更多的观众。
到了第7周,即热播期过后,第二部剧的总流量差距进一步扩大了,达到了6.5倍,而第一部剧的流量已经开始下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距?这跟前面提到的算法推送和用户观看时长有关。第二部剧的用户粘性更强,观看时长更长,因此平台的收入更高,算法会进一步推荐,形成了一个正循环。第二部剧的流量在热播期过后反而得到更多的推送。-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