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1-18 | 来源: 刺猬公社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难民 | 字体: 小 中 大
作为一个典型的“TikTok refugee(难民)”,Elizabeth 也很不满美国政府对于TikTok的无端指控和强制禁令。 她直言到:“既然美国觉得中国应用在盗取我们的数据,那我不如直接把数据交给中国。”她同样注册了微信,还有正在互相学习对方语言的中国伙伴。她希望能更接近和了解中国,而不是听从政府的安排更加远离中国。
来自匈牙利的Goulash23几个月前就在TikTok上的无厘头搞笑视频中知道了小红书。虽然自己并不会受到禁令的影响,但还是跟随在TikTok上关注的创作者“迁徙”到了小红书,并且愉快地分享起了布达佩斯的街景,以及自己的猫。
艺术家 LocalSalad 来到小红书是为了分享自己的绘画作品。因为语言不通,他之前从未考虑过下载一款中国应用,小红书眼花缭乱的界面一开始也让他不太适应。但他始终认为互相分享很重要,其他人的生活经验和作品也会启发他的创作。
总之,TikTok 难民因为种种原因选择“迁徙”到小红书——但为什么是小红书?
原因之一当然是美国网友的“逆反心理”,他们为了表示对促成禁令的美国政府和扎克伯格的反对,决定选择一款“纯血”中国应用——尽管他们完全不懂中文,而这款应用甚至没有翻译功能。
小红书是为数不多和TikTok内容分发机制类似、且开放全球注册的中文社交平台。小红书不依托于强社交关系、而依据内容本身进行推荐分发,这就为新用户提供了不错的初体验。他们不需要关注或者被关注,就能看到想看的内容、同时获得其他人的观看。
相比于更强调关注列表的“传统”社交平台 Facebook 和 Instagram,美国年轻一代网友已经习惯了 TikTok 的“For You(为你推荐)”功能。 约 85% 的 TikTok 用户表示推荐内容至少“有点意思”,40% 的用户认为这部分内容“极其有趣”。而在18-34岁的“Z世代”人群中,认为推荐内容“极其有趣”的比例进一步达到了47%。
而在中文互联网世界里,除了拥有这套分发机制,还能保持类似的算法效果、平台调性、用户规模的社交应用,除了抖音,好像也就是小红书了。
于是,通过算法分发,生产自世界各地的内容得以展示在完全陌生的中国网友的首页上。
在交完猫/狗/马/鸟/兔子/骆驼/狐狸/仓鼠……税之后,美国网友开始热情分享自己的生活,并与中国网友互相say hi。
Brecken Neumann 发了一张自己抱着女儿的照片,与“海那边”的新朋友亲切打招呼。1.6万条评论里几乎全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照片及问好,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在这条帖子里得到了最大的释放。
一位叫咩驼的中国网友分享了她这两天的“巡村日记”:
1月16日:今天学习了爱尔兰历史和北美原住民与黄种人的关系,上午参观MIT无尘实验室,中午见证中美女矿工世纪交流,午餐是云吃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最便宜的学生汉堡套餐,辅以全球音乐家的视听盛宴,最后在德克萨斯的农场和昏昏欲睡的小驴一起睡午觉。-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