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1-18 | 来源: 刺猬公社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难民 | 字体: 小 中 大
LocalSalad 很喜欢小红书的氛围,他认为这里的用户“乐观、有趣”,和美国APP相比“毒性和敌意较低”。 他分享了自己的两幅画,其中一幅贴上了中文字,评论区里多数都是夸赞和鼓励。他说,会不会留在小红书要看长期印象如何,但他很希望能为小红书的艺术家社区贡献更多的内容。
这种氛围的产生与算法有关,也与用户群体有关。
在小红书,一二线城市用户占比50%。而女性用户比例高达70%,所以这里最常见的称呼就是“姐妹”。有男性用户对自己被称为“姐妹”表示疑问,评论区则会有人解释——“姐妹”是一种褒义的称呼,总体上是温和而有同理心的表现。
因此当“TikTok难民”涌入时,有小红书网友专门发帖解释:在小红书我们不说“哥们”(bro),我们说“姐妹”(sis),请不要忘记这个传统。
当然,无论什么样的群体中都必然同时存在偏激与非理性的人、以及开放而礼貌的人。但用户普遍的评价是,这个主要以“姐妹”组成的赛博社区,氛围会略好于其他的平台。
除了多元、开放、友好的社区氛围,在这场“迁徙”中让大家都感到高兴的是,每一个普通人都在这里“被看见”了。小红书不鼓励“超级大V”的存在,明星或者传统大V并不拥有更多流量,独立创作者甚至是普通用户也可以根据内容情况获得流量推荐。
Nathaniel 是一名美国迪士尼工作人员,他发了一张“交猫税”的照片后收到了非常多的互动。这让他觉得小红书和早期的 TikTok 很像,他可以随意分享自己的生活,而不用担心别人怎么看待。他一直喜欢尝试新的应用,而很久没有一个APP会让他感到如此兴奋——至于Facebook 和 Instagram?他已经放弃使用这些“老旧”APP了。
美国一些 Z 世代用户表示,Instagram 上的内容都非常精致且理想化,只有当生活中发生重大事件时他们才会发帖,比如参加派对、去高档餐厅,或者等自己皮肤更好、穿得更酷了才发。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在“24小时后自动消失”的 Instagram Story 上,随手记录自己的生活瞬间。
这听起来和很多中国网友发朋友圈的感受类似。在“熟人社交”的压力下,人们不得不包装出自己最好的一面。因此,与一些和自己同频但又陌生的人组成的“弱关系”社群,成为大家四处追寻的目的地。
“TikTok 难民”初来乍到这几天,有人晒出自己的乐高收藏,评论区就会收到来自各地不同系列的乐高图片;有的人喜欢观鸟,评论区就组成了一部“世界珍稀鸟类”图鉴;有人说想看看此刻的街景,Ta 就会收到全世界发来的“电子明信片”;还人会主动说,“我来自XXX,我愿意回答关于这个地方的任何问题”……-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