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1-19 | 來源: 白衣渡江讀書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吳京 | 字體: 小 中 大
近來,壹段據說是吳京的言論在網絡上熱傳,聲稱“中國護照、中國臉在世界上就是通往最安全地區的通行證”。
聽上去好像只要亮出護照,就能贏得無數尊敬與便利,讓人滿懷激動與自豪。可事實卻遠非如此。護照的真正含金量,從來都不取決於我們自己喊了多少句“最安全”,而在於當中國人走出國門時,能否以文明與禮儀贏得國際社會的認可。
只有當個人的行為與素質足以讓外界心生好感和尊重,這本紅皮護照才能逐漸得到更多國家的信賴與歡迎,而並非因為某個名人壹句口號就能“化腐朽為神奇”。
不可否認,隨著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經濟、外交實力的上升,中國護照在過去若幹年間獲得了更多國家的簽證便利,壹些地方對中國游客也越來越包容和友好。於是,某些人就產生了“我們在海外就是牛氣沖天”的錯覺,仿佛任何政策上的優待,都能轉變為壹種“我們護照到哪兒都安全”的萬靈保單。
這個“想當然”忽視了國際局勢本身的復雜性,也忽略了中國游客在海外的不文明現象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媒體曾多次曝出中國人在國外高聲喧嘩、隨地吐痰、隨手亂扔垃圾的畫面;有人在埃及的盧克索神廟牆壁上刻下中文名字,也有人不顧禁令擅自觸碰甚至破壞海外博物館珍貴展品。
壹旦這樣的事件被當地媒體捕捉並不斷放大,就會形成地域與文化之間的刻板印象——“看,持中國護照的人就是這樣不守規矩”。
或許有人會反駁說,這只是個別人的不當舉動,與大多數中國人無關。但在海外,“壹粒沙子”往往會被誤讀為“壹座山峰”,個例會迅速被貼上群體標簽,最終影響到所有中國人在目的地國家的形象與待遇。原本可能在簽證手續或落地入境上有所寬松的態度,也會在屢屢發生的負面新聞面前變得審慎甚至苛刻。那些自認為“護照就是最安全通行證”的人,往往在真正遭遇種種刁難或歧視時,才會意識到現實並不如想象中樂觀。就算政府能夠在撤僑或突發事件上表現出強大的動員能力,也並不意味著個人在海外就能暢通無阻、不受任何約束。地緣政治的復雜、不同文化習慣的沖突、各國法律政策的差異,都需要每個中國人發自內心地尊重和適應,而非壹味依賴“護照硬不硬”來橫沖直撞。
當壹些人把“中國護照最安全”掛在嘴邊時,恰恰說明他們並沒有明白護照真正的價值在於得到對方國家、機構乃至普通民眾的尊重。被尊重的前提,是我們願意用平等和謙遜的態度去交流,並且在行為上展現出守規矩、重禮儀、敬文化的風度。壹個懂得入鄉隨俗、在參觀古跡時不踩踏、不刻劃、不隨意觸摸文物的游客,壹個在公共場所說話得體、垃圾不亂扔、碰到糾紛也能理性處理的旅行者,才能真正幫“中國臉”“中國護照”贏得長期的好評。而那些在外只顧自己胡鬧,卻還自詡“我們是最牛”的人,遲早會讓海外民眾在面對中國游客時產生反感或厭倦,進而把隔閡與不信任撒向整個中國群體。
吳京之所以“永遠不明白”,並不是真的無法理解護照與尊重之間的關系,而是這種過度“戰狼化”的表達模式往往更加引人注目,能夠讓部分觀眾興奮和自豪,進而在情緒化的“民族熱潮”中持續獲得關注。但這類豪言壯語在現實面前往往脆弱得可憐。壹個國家公民的國際形象從來就不是靠壹句口號或壹部電影立起來的,需要依靠日積月累的文明習慣和對外友善的態度。若想讓我們手中拿著的中國護照持續升值、真正走向世界,我們需要做的遠比喊壹聲“最安全”要多得多。只有當更多中國人在海外用禮貌與教養壹步步贏得別人的敬重,才是護照含金量實實在在提升的開始。
畢竟,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要獲得長久的認同和信賴,最基本也最有效的路徑,就是在任何地方都願意去了解、尊重不同文化,守護公共秩序,並用事實告訴世界:“我值得被信賴。”如此,中國護照才會壹步步取得更廣泛的通行與便利,讓世界看到壹個真正崛起卻不失風度的大國形象。吳京永遠不明白的是,護照的價值絕非靠壹腔熱血就能吹捧出來,而真正讓護照閃光的,是所有國人在海外展現出的教養與禮節,是以行動贏得敬重、以素質塑造形象。只有當我們擁有了讓人真心欽佩的品格,才能在國際舞台上做到“含金量”與“尊重度”齊飛,而不是沉溺在“最安全”的幻象裡自我陶醉。-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