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1-24 |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2024年12月11日,深圳湾悦府二期火灾事故中,一个年轻的生命自29层坠落。
此次事故中,深圳市消防部门出动了最高作业高度为101米的举高消防车,起火高度正好在101米升限范围内。而101米几乎是当前消防车灭火高度的极限。“如果着火点更高,消防车可能就够不到了,可能造成更严重的损失。”张万民说。
目前,举高消防车仍是从建筑外部进行消防救援的主要设备。然而,许传升指出,大部分举高消防车的作业高度是30—50米。若起火点位置高,举高消防车要想发挥作用,通常操作耗时较长,且对停车场地、消防供水、风速的要求都很严苛。据媒体报道,前述101米举高消防车每台造价高达2400万元,并不是每座城市都如深圳一般,有配备作业高度百米以上消防车的实力。
如果着火点更高,该怎么办?这是高层建筑消防救援面临的重要问题。专注于高层建筑和未来城市设计、建设与运营的全球非营利组织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拥有150米以上的高层建筑3393座,其中200米以上的有1208座,300米以上的有121座,均居世界第一。
“无人机或许能在百米以上的高空消防救援中发挥积极作用。”张万民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除开侦察火情和检测危险物质外,无人机在高层建筑消防救援中主要发挥两个作用:一是灭火,如让无人机搭载灭火装置系统,利用干粉灭火剂、泡沫灭火剂、消防水炮等,从高空实现对高层建筑起火点的精准打击;二是救助,如给受困高空、暂时难以逃脱的人送上防毒面具、避火袍、安全绳缓降器等,为其争取更多生还机会。
目前,河南已有消防无人机在满载荷情况下升至3000米高空,并被列入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消防科技成果推广目录。2024年11月,广东省首支无人机消防救援专业队在东莞成立。1月15日,应急管理部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指出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加速航空救援队伍整合布局,推进灭火飞机与无人机等装备在实战中的应用。
张万民分析称,无人机灭火救援装备属于新产品,消防队伍配备数量有限,“全国范围内或不超过20套”,其操作难度大,操作人员训练水平低,再加上保险跟不上,普遍存在不敢飞的现象。此外,无人机高层建筑灭火救援装备的可靠性、有效性、安全性仍需提高,相关战术、战法也在完善的过程中。“尽管我国高空消防救援水平走在世界前列,但消防无人机作为一项新技术,总体还在起步阶段。”
面对高层住宅火灾,施救仍难点重重。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自救路径?
日本(专题)的防火疏散设计或许值得借鉴。在日本,多层、高层住宅大多设有疏散外廊,阳台之间相互连接或上下对齐,可以横向或向下打开,提供逃生通道。这就为住户提供了除电梯、楼梯之外的第三条生命通道。不过,许传升认为,考虑到生活习惯差异,阳台互通可能会导致侵犯住户隐私权,这样的模式在中国很难大面积推广。
在孙旋看来,现行消防设施的设计理念需要更新。他呼吁,要树立人性化消防的理念,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优化消防设施布局和疏散路径。许传升认为,关键还是要及早发现并控制火情,这将为自救创造更多可能性。比如鼓励更多高层住宅在户内安装火灾报警器,在火势尚小时及时使用灭火器进行灭火,或尽早从户门疏散,可避免伤亡。
多名受访消防专家强调,要做好烟气控制。“建筑火灾中,大部分人的死因不在火,而在于烟。”许传升解释,火灾燃烧会产生大量有毒气体,如一氧化碳、硫化氢等,吸入少量便足以致死,且烟气温度极高,经常能达到两三百摄氏度,一旦吸入,高温烟气会造成喉咙起疱、肿胀,呼吸困难,最终导致窒息死亡。
“日常注意关好防火门,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自救举动。这能有效防止火灾发生后烟气进入楼梯间,得以保留安全的逃生通道。”李思成强调,民众亟须加强消防安全意识,学习科学逃生技能。
从更长远来说,对新建高层住宅的高度进行限制十分必要。2021年,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出台规定,新建住宅建筑高度控制最大值不超过80米,各地相关部门审批80米以上住宅建筑、100米以上公共建筑建设项目时,应征求同级消防救援机构意见,以确保与当地消防救援能力相匹配。“但我认为80米仍然太高,相信未来标准还会不断调整。”李晓江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