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1-25 | 來源: 小椰子專欄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海底撈 | 字體: 小 中 大
01
跨年夜,小某書上有這樣壹個視頻火了。
凌晨的海底撈門口,排起了巨長無比的隊伍,誇張到35秒都沒能拍全。
所有人都神色疲憊地坐在地板上等待,有人已經困得隨地大小躺睡過去了。
不懂就問,海底撈是非得在這天吃不可嗎?
正如有條評論所說,很多人寧願排隊5個小時也要進海底撈,就是為了拍個跨年視頻、照片,發朋友圈。
外面的人在排隊,你猜猜裡面的人在做什麼?
點開各大社交平台,你會看到,年輕人們為了發條朋友圈,在海底撈裡可謂是用盡了力氣和手段:
有人用鴨腸和素毛肚,用筷子織起了毛衣,把服務員小哥都給震撼到了;
有人用鴨腸和貢菜,極具耐心地織起了圍巾,也不管打結的部分有沒有熟透,好看就完事了。
有人拿了13支筷子,煮了壹鍋豆漿,拿最上面的油脂做起了風幹腐竹。
有人用白砂糖熬了壹鍋糖漿,在海底撈做起了冰糖葫蘆。
跟風的人太多,但很多人都失敗了,糖都粘在了鍋底。
有海底撈的服務員出來抱怨,冰糖葫蘆的鍋難洗就算了,冷了還暗藏殺機,把她手都割破了。
有人要了壹份扯面,硬是扯成了餃子皮,把免費的牛肉粒和醬料做成陷,包起了餃子。
還有做芝士薯片泥火雞面的;
做芝士泡面的;
做鍋包肉的......
評論區裡,很多人都表示難以理解:
“壹直不明白喜歡做飯為什麼不在家裡做,非要來海底撈。”
“在外面排隊餓到要昏倒了,你們在裡面做糖葫蘆。”
“能別為難後廚刷鍋的打工人了嗎......”
“覺得這種和租房特別髒那種是同壹種。”
02
當代年輕人,已經被所謂的“出片”給綁架了。
仿佛所做的壹切,都是為了能拍到美美的照片、視頻,發到社交平台上收獲點贊和彩虹屁。
你都沒辦法想象,他們能拼到什麼程度。
有99年的女生,連生娃前都要忍著宮縮的疼痛,在病床上緊急化個全妝。
壹邊都痛到閉眼無力了,壹邊還要堅持抹粉底液、貼假睫毛、塗果凍唇。
為了出片,真是時時刻刻都要保持精致,即使在九級陣痛下也不例外。
但事實上,醫學生根本不建議生產的時候化妝,因為醫護人員是要根據產婦的臉色和唇色判斷她的狀態的。
有3個女生,為了跟風拍攝網上很火的挑戰,更是不顧危險。
中間的女生被黑衣女生給絆倒,直接後腦著地,也不知道後續如何了。
有情侶跟風拍攝“潑水成冰”的視頻,燒了壹壺開水走到雪地裡。
卻不曾想,滾燙的開水潑到了身上,女生被潑成了贰級燙傷。
還有壹名中國游客,在斯裡蘭卡坐火車時,模仿網紅的樣子,請朋友幫她拍個身子探出火車的視頻。
結果,就在她把頭仰著探出火車外的時候,被沿途的灌木擊中了頭部,整個人摔了下去。
幸好是掉進了灌木叢中,往前壹點就是石頭和大海,後果更不堪設想。
當你以為這類行為很小眾的時候,點開評論區,你會發現:
多少人,為了“出片”,可以連健康和安全都不要了。
在爆發的火山邊,在懸崖峭壁上,鋌而走險拿命硬拍;
在冰冷瀑布下,在零下30多度的雪地裡,冒著凍傷的危險也要穿比基尼。
更有最近特別流行的“預制朋友圈”系列:
預制拍生日照、聖誕照、過年照的都還算正常,但有人能把結婚照、孕婦照都給預制了。
18歲剛滿就壹個人拍完了壹整套晨袍、出門紗、主紗敬酒服;
趁自己還瘦的時候,戴個假肚子拍孕婦照,就算沒有男朋友也可以自己先拍了。
多年以後和孩子壹起看孕婦照,恐怕只能這樣介紹:“看,這是假時候的你。”
還有提前拍70大壽生日照、老年閨蜜照的......
有大聰明甚至能用壹天的時間預制7天的朋友圈,像特種兵壹樣馬不停蹄地換衣服、發型、趕到各個場所拍照,看的人都覺得累。
不是很懂,相機的發明,難道不是為了讓人記錄當下的美好嗎?
如果拍照那壹刻什麼都是虛假的,連寶寶都可以是假的,就為了發朋友圈,是不是有點本末倒置了?
03
之前國外就有個很火的短片《虛假的你》,將當下社會的虛偽現象展現得淋漓盡致。
洗漱完畢、精心畫好全妝的女人,躺回枕頭自拍了壹張,配文:“早上好,剛醒~”
開著車來到郊外,卻要戴上頭盔裝作騎行的男人,自拍配文:“完成30公裡!”
辦公桌雜亂無章,卻偏偏要找出壹小角唯壹整潔的部分,拍照配文:“幹淨的桌面,積極工作。”
買了壹杯看上去健康無比的果蔬汁,拍完照後轉身就丟進了垃圾桶,卻配文:
“超級健康的早餐!嶄新的我!”
朋友聚會,每個人都在低頭玩手機,卻讓服務員幫忙拍合影,在社交平台上配文:
“和他們在壹起真好!”
就像博主“陳生大王”所說:
“我們總是不由自主地從他人眼中尋找自身價值,通過點贊、回復、收藏,人們把‘被喜愛、被認可’量化了。
生活中越是缺失關注,越是需要通過網絡來填補。
壹旦沒人回應,你會立刻產生急迫和焦慮,進而自戀受損,開始自我攻擊,我是不是很平凡,是不是沒人愛我。
這種反反復復,讓每壹位原本就低自尊,缺乏愛與關注,喜歡討好他人的人更恐慌,更努力拍照打卡,企圖從點贊中找到對自己生活的肯定。”
04
心理學上有這樣壹個詞,叫“社會比較理論”,指的是:
人經常會在缺乏客觀的情況下,利用他人作為比較的尺度,來進行自我評價。
我們渴望通過朋友圈的內容,向其他人呈現壹個更好的自己。
這種行為背後深層次的心理需求就是:渴望被認可、被喜歡,來證明自己足夠好。
這種需求本身無可厚非,但如果你已經習慣於被朋友圈綁架,做什麼都只考慮“出片”;
壹個點贊壹條評論都能讓你精神內耗半天,那你的情緒注定會被他人左右。
事實上,壹個很扎心的現實是:我們的人生真的沒有那麼多觀眾,大多數人最關注的只有自己。
生活的意義在於體驗和感受,而不在於別人眼裡的“人設”。
當好自己世界裡的主角就好了,不必非得展示給別人看、獲得他人認可。
“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無關。”-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