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1-27 | 来源: 知识分子 | 有1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图源:《 域外典型国家药品使用环节仿制药替代促进政策的经验及启示》,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然而,如同我们的仿制药工艺一样,我们目前的管理同样没有实现如此精细化的程度。
但事实上,药品不同于其他商品,并非价格越低,患者就更倾向哪一种。
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山东大学的几位研究者2024年7月在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发表了一份300多人的样本研究,他们在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城市(南京、郑州和西安)各选择一家大型综合医院,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焦点小组访谈。
研究者发现,现行仿制药政策的患者接受率为68.56%(基准情景),如果把政策改为强制替代,政策接受率下降到59.24%。即使将仿制药的报销水平提高10%,政策接受率也只是到78.67%。
但是,如果所有仿制药都通过一致性评价(进入集采的药物都是通过一致性评价)、仿制药的报销率提高10%,实施仿制药的信息批露、对上市后仿制药进行监测,患者的接受率达到94.66%。
此次讨论中还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医生在临床用药的决策权有多大。中国曾经历过一段“以药养医”的历史,医疗腐败多次被曝出,不乏医生基于利益驱动进行药物推荐。尽管当前政策扭转了这一现象,但人们对于医生在临床用药的角色仍然时刻警惕,我们需要承认的是,用药决策不应该掌握在单一主体手里,医保、临床医生、患者在里面都应该有各自的角色体现,发挥最大的专业价值。
张星一说,“这意味着,医保可以更具包容性,改变单一的价格指标,更多地让患者和医生有机会参与和发声。现在很多都是大城市的医学专家进行表达,也要让用药极广的基层的医生有说话的机会。市县级基层医生面临的又是另一种情况,他们面对的病人情况与大城市的患者用药情况不太一样。我们需要完善这样的专家表达体系,来支撑我们的政策构建,以覆盖更广大的人群。”-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