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1-28 | 来源: 澎湃新闻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春节专栏 | 字体: 小 中 大
过年是一个过程,“年”本身是一个客观的时间计量单位,但被设定为某个时点,等待人们用一定的仪式去“通过”和纪念,这就是主观的时间意识。所以,年是人为框定的一个节点,掐头去尾,把无意义的自然时间流逝,横截面地赋予了意义。
腊日是新旧时间转换的祭礼。年前的去旧迎新活动如祭灶等,是民众为调节社会生活而设计的特定时段。在灶神“上天汇报”的“乱岁”期间,人们可以自由选择时日办事,尤其是婚嫁大事。岁末年终,人们利用闲暇与积蓄操办大事,体现了传统社会民众生活秩序对民俗的依赖。北方把腊月二十三称为小年,从那时起,甚至更早从腊八开始,就进入了过年的过渡时期,过渡时期的性质,就是虽未正式达到“年味儿”的高潮,但是每一天都在逼近它、向它靠拢。过渡的目的和终点是高潮,年夜就是高潮,元宵则是一唱三叹的又一个高峰,是狂欢的阶段性收尾。
陕西省宝鸡市陇县元宵节社火巡游活动上,群众在观看车社火。 新华社 资料图
春节是酝酿乡愁的时刻,是坐实家本位的载体,是搅动“春运”这一人口流动澎湃大潮的幕后推手。大年三十是中国人心中最温情的日子,年夜饭是这一天的重头戏。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礼,是人神共进的晚餐。年夜饭讲究的是团圆,全家人整整齐齐。
饺子是北方年夜饭的标志食品,它不仅美味,还具有文化象征意义。在制作饺子时,人们会在馅中加入糖块、花生、枣、银币等物,以获得不同的吉兆。《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部中有一集叫《主食的故事》,天南海北几个故事的最后落脚到年夜饭,铿锵绵长的音乐配着饺子下锅的节奏,最后的解说词娓娓道来:“对于他和他的家人来说,这一刻,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光。其实在这样一个晚上,吃的是什么都不重要。在这个时候,中国人心里,没有什么比跟家人在一起吃饭更重要的事情,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这就是中国人关于主食的故事。”
年关既然是一个门槛、关口,是人为设计并赋予意义的时间节点,总结就是必不可少的,何况为了过年,前前后后在时间空间上做了足够的准备和铺垫。春节这个当口儿,形式要轻松许多,官方有团拜活动,民间则是走亲访友。家庭拜年讲究一定的次序,大体符合费孝通先生所概括的“差序格局”。先拜神灵,次拜祖先,再拜长辈、尊辈,最后家内成员互拜。各家对拜年都很看重,年轻人要注意不漏掉哪家,长辈们则会留心哪家后生来拜过了。拜年结束后,人们便开始放松地玩乐,“爆竹声中一岁除”。
新世纪以来,春节的传统核心要素在当代依然传承,在互联网技术革命后,春节又有了许多新的过法,如网络拜年、微信红包等,让传统春节的时空显着扩大,促成了春节习俗跨地域、跨族群的传播与分享,也给春节这个承载中华民族情感认同的传统节日,赋予“欢乐中国年”“四海一家”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意蕴。-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