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1-28 | 来源: 澎湃新闻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春节专栏 | 字体: 小 中 大
广东潮州龙湖古寨广场上演舞狮表演。 陈莹 图
奔向数智化时代的“年”
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提出过宗教仪式的四种功能:自我否定与惩戒、强化群体凝聚力、维持群体价值观以及娱乐化地化解个人的失落或不满。尽管仪式如今已不再局限于宗教范畴,但涂尔干对仪式功能的上述讨论仍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这些仪式以日常生活为基础,通过展演将日常活动转化为具有特殊意义的行为,从而实现文化的认同与传承。
韩炳哲在《仪式的消失:当下的世界》一书中也探讨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节日文化及其仪式的嬗变路径。传统社会中,人们以深厚的情感纽带相链接,通过仪式和默契而维持稳定。然而,当这种原始亲密关系消失时,反倒可能吊诡地催生一种形式主义的过度交际——没有交际的共同体,最终被没有共同体的交际所取代。如果我们对韩氏的这一判断感到费解的话,不妨想想我们在“数智技术赋能”之下的群发拜年短信微信、似有实无的“键对键”网络社交。
就其前现代本源而言,传统节日具有神圣性。就其当下本质而言,劳动工作具有世俗性。劳动与节日的交替往复,本身是人的生活世界张弛有道的制度安排。在我们未达理想的大同社会前提下,劳动有使人趋于孤立和单向度的倾向,而节日则内嵌着聚集和整合功能。节日的周期性正反映了人类的集体意向性,以及劳动与休息、分散与聚集之间的更新迭代。当我们以一种绩效主义导向的视野,将生命完全世俗化、将休息降级为恢复性劳动的“休闲”,我们自然也仅仅会得到一个短暂宁静的、同质化的世界。
今天,传统的农耕文明慢生活逐渐被现代大工业生产,甚至数智化时代的快节奏所取代,春节的意义也随之改变——不再是播种的前奏,而只是人们奔波劳顿的现代生活中一次短暂的休憩。
尽管如此,传统节日的核心价值并未完全消失。所谓“年味变淡”等背后值得讨论的真问题,是如何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人们对传统节日庆祝方式有更多选择的同时,传承我们的文化根脉,并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要义既不是文化虚无主义、也不是文化复古主义,既不是文化自卑、也不是文化自负,而是通过对节庆文化的正本清源,克服现代化进程中的工具理性带来的精神孤独。
以春节作为典型代表的传统节日,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化遗产的世代相传,是我们进入现代社会、确认“我是谁”之后进一步确认“我们是谁”、确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架构,也是我们凝聚民族精神和共同理想的重要载体。尽管现代社会的运转节奏不断加速,节日仍然是人们放松身心、回归家庭的重要时刻。节日的“神圣性”并非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而是需要通过新的形式和内涵重新加以诠释。
传统节日及其背后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仅包含对过去的尊重,更指向对未来的塑造,在既往厚重历史与当下鲜活实践绵延不绝的延长线上,中华民族必将在人类文明文化发展史上不断续写更加绚烂多彩的篇章。(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教授)-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