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1-31 | 来源: 打工人的后花园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北京 | 字体: 小 中 大
一年又一年,刚过了初一,很多返乡的打工人的春节假期进入了倒计时阶段。大部分在一线城市忙碌一年的小镇青年,此时的心情是复杂的,“归乡”与“回到一线城市的小格子间”这是一个选择。这复杂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尴尬处境 ——“留不下的一线城市,回不去的小镇故乡”。
他们调侃道,“一线城市容不下肉身,三四线城市放不下灵魂”。其实,在大城市和老家之外,还有 “第三种” 生活空间,能让我们重新找回生活的意义,活出精彩人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林杰的故事,看看他是如何打破常规,找到属于自己的理想生活的 。
01 第一次闯北京:怀揣 3000 元追梦,新能源梦受阻
专科毕业后,林杰在一家汽修厂实习做工人。他天生有一把好手,仅三个月就获得三次加薪。但他很快发现,这份工作并不适合自己。汽车保养市场修车师傅的收入天花板较低,想要多挣钱就得靠坑顾客拿提成,这种赚钱方式让他无法接受。
2015 年,林杰觉得新能源汽车未来或许有大机会,尽管他完全不知道该从何入手,却还是一心想投身其中。他决定去机会最多的北京闯荡。
2015 年 8 月 18 日,不顾众人反对,他买了一张 189.5 元的火车票,坐了 18 个小时硬座,怀揣 3000 元和老师的推荐信,北上追寻梦想。
按照推荐信上的联系方式,他在距离河北、天津仅 500 米的北京郊区,找到了那家工厂。可走进工厂,他深切体会到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与其说这是工厂,不如说是个小作坊,车间里二三十人挤在一条流水线上,生产新能源汽车职业学校用的教学器件,这也是作坊与新能源唯一的联系。
虽然心里满是不满,但考虑到工厂管吃管住,他还是选择暂时向现实妥协。刚开始的日子并不好过,机械重复的劳动、难以下咽的伙食,可再艰难的环境,咬咬牙也能挺过去。人往往比自己想象中更能吃苦。
那段时间,他拼命学习,试图为绝望的生活找到一丝希望。他上网学习 PPT、Excel 等职场基本技能网课,周末还会坐很久的车去市区,在 24 小时营业的书店看书,困了就趴一会儿,饿了就吃自带的干粮。
经过半年多的积累,林杰准备辞职重新出发。他向新能源方向的创业公司投递简历,却连面试机会都得不到。即便如此,他仍对着镜子反复练习面试技巧。准备充分后,他直接跑到一家公司,找到 HR 诚恳地说:“试用期我不要工资,什么基础工作都愿意干。” 可 HR 还是拒绝了他。对于以高新技术为主的新能源公司来说,他的履历实在难以获得工作机会。无奈之下,他只能回到长沙,积蓄力量,等待再战的时机。
02 第二次闯北京:成为产品经理,却发现并非理想选择
在书店学习时,林杰偶然读到《参与感》,对火热的互联网行业产生了兴趣,尤其是产品经理这个岗位,能通过做产品满足用户需求。深入了解后,他决心成为一名产品经理。
为了参加互联网课程培训,他花 3 天时间写了一份十几页的申请书,彩打后亲手交给负责人。这份诚意打动了负责人,让毫无互联网经验的他获得了培训资格。
随后,林杰再次坐了一晚上硬座,开启第二次北漂之旅。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离开北京的前一天,他终于拿到了一个 offer。面试官被他的执着打动,得知他没钱后,经理还让他搬来同住,带他吃饭。虽然岗位是运营,但他想着可以曲线转产品,便格外珍惜,努力工作,3 个月就成功转正。然而,项目很快停掉,老板也离开了,他只好重新找工作。
这次待业找工作的两个月里,林杰没那么慌张,毕竟有了一些运营经验,他打算找更有可能胜任的产品运营岗位,这样离产品经理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后来,他进入一家创业公司,老板被他的个人特质和经历吸引。在公司里,他积极主动,从参与项目到负责项目,负责的课程项目完课率很高,这让他逐渐有了信心。
此时,他得知曾给他做产品经理培训的“三节课”正在招聘课程项目负责人,便抓住机会成功入职。在工作中,他不断获得正向反馈,持续成长。虽然课程运营工作带来的成就感越来越多,但他始终盯着产品经理的岗位。终于,他找到机会在公司内部申请转岗,成为了一名产品经理。
可没想到,“叶公好龙” 的故事在他身上上演了。当时,需求方来自销售,公司业务发展迅速,急需一套销售管理系统,时间紧、任务重,本需要经验丰富的产品负责人来主导,而他只是个刚转行的新人,根本无法承担如此重任。那段时间,他不堪重负,能力没得到提升,还差点对做产品经理失去信心。-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