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1-31 | 来源: 打工人的后花园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北京 | 字体: 小 中 大
这次尝试出奇地顺利,第二个月林杰就开始盈利。到 2024 年 9 月,房子已经住不下了。他的两层民房最多只能容纳十几个人,对于生存和探索的关系,他很清楚。从短期看,创业要生存,民宿经营就要遵循营收公式:GMV = 房间数 × 客单价 × 满房率。目前房租占了成本的绝大部分,日常运营工作,如打扫房间、更换布草等,基本由他和不间断的志愿者完成。志愿者通常无需支付房费,只占用一个床位,他们大多也是生活的探索者。
(3)为都市人提供栖息之所,见证改变
当被问到来“旷野青年实验室”的主要是哪些人,林杰说,来这里的人群以中青年为主,他们大多来自一二线城市,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职业。其中,也有来自互联网行业的人,甚至不乏百度、腾讯等大厂的员工,这些人通常会在这里休息半个月或一个月后就回去继续上班,这部分人在所有客人中的占比大概为 20%-30%,并不算多。
林杰接着说,这些来自互联网大厂的客人,刚来的时候精神状态往往不佳,能感受到他们身上有很强的疲惫感。他们的交流方式带有明显的职场风格——逻辑清晰,也对交流对象有着同样的要求,对陌生人比较冷淡。然而,在这里生活大约一周后,他们就慢慢适应了环境,和非大厂、非互联网行业的人没什么区别了。他们不再依赖过去在职场中的交流习惯,而是基于兴趣建立新的交流连接,比如因为对游戏、电影、课程感兴趣就和他人展开交流。
林杰觉得他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变化,是因为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这些客人刚来的时候,可能带着职场身份标签,很看重头衔,说话也带着职场套话。可是在林杰为主导构建的这个社区里,大家不需要强调过往的职场经历,都能坦诚地分享自己的困惑、纠结和迷茫。受到这样环境的渲染之后,他们这些来自互联网大厂的职场人很快就能去除掉职场的“班味”,回归到正常的交流状态。跟他们深入交流后,林杰觉得他们对自己和未来往往比其他人更迷茫,因为他们往往是过着一种“悬浮”的生活——现在在一线大厂卷,大都为了以后可以不卷,或者能不上班;至于进一步问他们未来的路在哪里,他们又都很不确定。
林杰还提到,要是在北京或者自己老家做这些尝试,肯定会受到诸多限制。他刚到大理考察时就发现,这里多元性很强,有人在古城摆摊,有人做着不被主流看好的事情,这些个体汇聚在此,慢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大家常说 “见怪不怪”,就是因为这里看似奇怪的人和事太多了。在北京,人们都行色匆匆,要是走得慢可能会觉得自己格格不入,但在大理,大家的生活节奏都慢悠悠的,让人感觉很自在。
当被问到对自己现在的状态打几分时,林杰给出了 7 分的评价。他表示之前的状态大概只有 5 分,以前工作总是受领导意见的影响,需要平衡领导、VP、老板等多方的需求,而现在他只需要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服务好用户就行。这样7 分的状态,我认为已经很不错了,还有想象的空间,还有希望在。至于理想的圆满状态是什么样的,林杰称自己没太想过这个问题,他觉得先把当下的事情做好,未来还有很多事等着自己去做。
(4)未来规划
目前,林杰的探索较为成功,除去成本,每月能盈利近 2 万。不过,他投入了大量精力,在交付环节下了很大功夫,组织茶话会、诗歌分享会、野外拓展、人物访谈节目,还要写公众号文章、拍视频。他从一开始就没把 “旷野青年实验室” 单纯当作民宿,民宿只是探索的起点。现在,他正在探索疗愈工作坊,计划邀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疗愈师制作课程,在自己的场地授课服务,他对未来的各种可能性都持开放态度。
04 写在最后的话
德国 19 世纪浪漫派诗人提出 “人,诗意地栖居”,这成为了众多 “打工人” 遥不可及的美好向往。荷尔德林写这首诗时,贫病交加且居无定所,但他以诗人的直觉和远见,意识到工业文明和科技发展会使人逐渐异化。为避免被异化,他呼吁人们寻找回家之路。
回到忙碌的工作日常,很多人在失落、焦虑中煎熬,诗意似乎已远去,大家又没有勇气摆脱束缚,去追求让自己舒适的空间。其实,也不一定要去远方寻找。修行人有句话叫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很多人需要做的是与 “附近” 建立联系,也许会发现,“第三空间” 一直就在身边,它可能是街角的旧书店,弥漫着墨香与暖阳;也可能是公园的角落,鸟鸣与清风相伴。-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