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2-05 | 来源: 文娱春秋Plus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影视主创与特效团队的沟通难题
为什么中国导演们用了顶级好莱坞的特效团队,也有最先进的技术,但成品不尽如人意?
大多数时候,特效都不是用来展示的,好的特效,就是你看不出它是特效。特效和其它技术一样必须融入剧情,为故事服务。
《千与千寻》中,小千的爸爸变成猪以后,右前方有一个盘子被掀掉的镜头,为了让盘子掉落得更有“意外感”,宫崎骏没有直接用赛璐璐绘制它,而是单独给盘子建模,将其融入在背景画面中。这里观众沉浸在剧情中,是无法发现特效存在的。
宫崎骏善于运用技术来服务创作,使动画效果变得“自然”。但大部分中国导演在特效创作的细节意识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大多数仍停留在刻意展示特效的阶段。
追溯到十年前,国内的电影主创们对于视效并不了解,不清楚视效对创作起到什么作用。开剧本会时,特效团队被称为“电脑老师”。也会有不礼貌的导演在片场直呼特效师“电脑,你过来一下”,一般也只有挂蓝绿布的时候会想到特效师。
哪怕到了近两年,也有少数后期统筹,在项目刚开机阶段,会仗势对特效公司进行“服从性测试”,带“脏话”沟通工作,把现场的特效师当打杂人员使唤,试探项目合作中“权力”的边界。
一家特效公司负责人告诉「文娱春秋」,“我们所接触的‘大导演’里,特别尊重技术的还真没有。”因为感到不受尊重,有特效公司老板告诉「文娱春秋」,自己只想做剧,不愿意“伺候”电影客户了。
另一种情况,大多数做分包镜头的特效公司,面临审核流程复杂。镜头从特效师,项目组长,视效总监确认的公司内审,再交到客户手上,再到项目视效总监、导演审核。
不但沟通流程复杂,与客户的交流时,还要带有服务意识,为其提供情绪价值。因为有时候客户提反馈,也想加入自己的创作想法进行发挥,而这些内容和电影最终呈现镜头所需关系不大,但分包公司需要给足“肯定”。
甚至,有时,也许导演和视效总监都不再关注某个特效问题,客户为了彰显自己的专业度,提出修改意见。“揪着一些没必要的问题不放,我们只能说‘好的,安排’,像淘宝客服一样”。
而如果是方向出现问题,可能整场戏都需要改——这涉及到几十上百个镜头的改动。这样的改动,被影视制片人认为“是很正常的”,一家特效公司的老板感叹“很可怕”。但回归特效镜头的专业度上,各家特效公司的老板,为了大银幕做出的奉献,都是不计成本的。
一家特效公司高层告诉「文娱春秋」,公司承接了春节档某部电影里5分钟的重要戏份,为了保证品质完成这场戏,公司的实际预算,超过了成本非常多。原因是,这家公司超过一半的项目是游戏CG,无法署名,作为公司更希望员工的名字能出现在电影院里。
“不计成本的项目太多了,有时候为了公司的品牌门面,我会进入偏执的状态。”另一家特效公司接到的项目,几乎都是以口碑赢来的,合作多年的客户。
特效公司心中理想中的导演,是“懂后期,尊重技术,能听得进专业建议”。然而,主创和导演们有时也会对外表达他们在与特效公司合作时遇到的问题。
《哪吒:魔童降世》上映后,导演饺子曾在一档播客采访中吐槽国内的特效公司——沟通成本很高,有时候“气得跳脚”,各团队实力参差不齐,软件标准也不统一。
比如他想在片中表现敖丙用夜叉在冰面上砸了一个坑,特效公司和他确认,坑长什么样,哪种风格?饺子回答得很笼统,他说:砸了以后显得真实一些就好。
饺子不满意于,为什么特效公司需要自己给出特别具体的画面描述,为什么不能特效公司自己想点子,找参考来做,为什么要导演一点点去指导他们,为什么他们不能像好莱坞的特效公司一样,设计几种选择给自己,让导演在沟通特效上实现一种“享受”的过程?导致自己现在在特效沟通上耗费了大量的精力。-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