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2-05 | 来源: 文娱春秋Plus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导演和特效公司之间的良性沟通变成了两个方向:一是有特效师、动画师经验的导演,直接与特效团队沟通,二是,搭建出先进的制作流程。
前者的案例,国外有不少。
2024年第9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视觉效果奖的悬念,在《哥斯拉-1.0》与《A.I.创世者(The Creatot)》之间。两部电影的导演都是特效师出身,身兼编剧,也都拍摄过“哥斯拉”系列电影。
《A.I.创世者(The Creatot)》的导演加雷斯·爱德华兹,对故事、后期、特效都十分确定。大胆地先拍摄,完成剪辑后再制作特效。特效师将画面进行二维修复,把数字元素整合进已经剪辑好的镜头里。
工业光魔在其中完成了1700个镜头,旗下特效师直言,自己的工作是“添加而不是替代”,最让人惊艳的是,机器人的机械头骨都使用了工业光魔自己开发的面部追踪系统,是CG鼎盛时期技术的重演。
这种清晰又节省的工业化技术流程把控,让本要花费3亿美元的预算的《A.I.创世者》,实际只花费了8000万美元。
相比之下,最终获得奥斯卡最佳视效的《哥斯拉-1.0》,124分钟的片长里,特效镜头不多,610个,可特效团队人更少,仅35人。
要完成这个奇迹般的体量,得益于山崎贵身兼导演、编剧及从影以来几十年特效工作经验的优势,他能用最低的沟通成本制定流程,让35名特效师们在8个月制作周期里,没有疯狂加班、太多熬夜,甚至保留了周末。
先进的制作流程,在好莱坞已经标准化。而在中国,也有两个例子——《雄狮少年2》和《流浪地球2》。导演孙海鹏的“易动”和MORE VFX的TD(技术主管,Technical Director)张志翔,都把USD(通常场景描述,一种能够表述精准物理模型的通用标准)用到了电影上。
在制作《流浪地球2》时曾面临单一场景资产量过高的问题——仅带动地下层的发动机半径就达到60公里,城市、机场、轰炸机,都是非常复杂的场景,涉及庞大的贴图体量及特效元素。张志翔在《流浪地球2》制作手记中介绍,他运用USD解决这些问题,对《流浪地球2》的整个Pipeline框架进行升级、重构。
一位接近“易动”公司的业内人士告诉「文娱春秋」,能搭建成USD流程还是因为其创新基因很足,很“敢想”。也得益于团队里的几位核心人员,会在承接导演需求之后,组织实现与提升方案,相互之间也尊重信任,能理性沟通。
|“工业化”在电视剧领域走得更快?
近几年,国内出现了对标国际工业流程里的“视效制片人”和“视效指导团队”,作为导演和特效公司之间的“翻译”桥梁。这让影视主创和特效团队之间具备了良性沟通的渠道。
视效制片人李星(化名)向「文娱春秋」表示,“导演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是,大多数导演不会那么深入了解具体的技术细节,也不需要那么了解特效。”
李星告诉「文娱春秋」,大概有两到三年的时间里,自己一下午要见好几拨主创,跟他们聊自己当时作为一个晚辈,在行业中看见的问题,比如——
-主创团队里通常有摄影指导、美术指导等,但缺少一个具有导演思维的视效指导,能理解导演说“一个杯子要做大一点,实际上是为了什么”;
-特效作为影视工业流程里的一环,如果想让他们在健康生态里实现良性循环,导演不能反复变卦,不断修改创意;
-当特效师想要的是这一颗镜头里面“你要我怎么动,节奏快两帧还是慢两帧,往左10米还是往右2厘米”这样非常明确的指示时,应有一个“翻译”,能帮助导演表达,再用导演熟悉的语言去跟导演反馈。-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