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2-06 | 來源: BBC中文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香港 | 字體: 小 中 大
阿珠在禪修頌經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平靜的力量。
阿珠搬進元朗的村屋已經有肆年。站在露台望出去,遠方是雞公嶺山脈,近處是廣袤的田野。近年來,她的家越來越多與佛有關的元素——樓梯間有她親手抄的《心經》,大門旁的小櫃子放了地藏菩薩的雕像,還有牆壁掛著台中菩薩寺的月歷,上面寫著:“慈悲可以讓心的空間變大”。
“很多都是因為學了佛(才有),希望有個清靜壹點的環境,讓自己安心壹點,”阿珠今年33歲,是香港前立法會議員朱凱廸的助理。2020年9月,朱凱廸宣布不延任議員,並在翌年解散團隊。“很lost(迷失),不知道自己是誰,”阿珠說。
以前,她跟著朱凱廸關注土地、保育、環境等議題,總覺得自己有著力點,可以共建自己想要的空間和社會。但團隊解散,時局把自己拋到未知之中,“就像自己的理想突然被人壹下扯下來,沒了”。她感到非常迷失。後來,阿珠在禪修頌經的過程中,她找到平靜的力量。
在香港,疫情的低氣壓接著社會運動籠罩香港。在充滿不確定的時代,面對不斷翻攪的情緒和壓力,越來越多年青人藉助佛學,尋求內心的平靜。推廣佛學的年青組織“佛系”在2021年成立,創辦人何昊禧記得在疫情期間,名額僅得8人的實體活動,最終吸引近60人報名。而現時的活動,平均每場也有25至30人參加,參加者年齡平均在40歲以下。
“簡單講就是心不安,”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锽教授說,“有的人是健康的不安、有的人是金錢、有的人是情感......”因為心不安,所以進入宗教,希望求得壹個解藥或解答。“人總是要有依靠的。”他說。
台中菩薩寺的月歷,上面寫著:“慈悲可以讓心的空間變大”
“佛都做不到”
2024年,阿珠參加法鼓山的共修體驗活動,第壹次去學念佛號“南無阿彌陀佛”兩小時。在念的過程中,阿珠發現自己竟能穩住心神,為當刻的氛圍感動,“那壹刻是很舒服的,因為你用了時間去念佛、壓住自己不要想負能量”。
在2021年失業之後,阿珠像是壹個慢慢泄氣的球。她身體的毛病越發明顯——她吃素,但因為不懂調節營養,胃變得很差,時常感到胃脹、失眠,“那時候覺得自己是壹團負能量,身體也不好,情緒也不好,不知道自己是誰、不知道自己的去向是怎樣”。
她想重新了解自己。當時,社會流行強調自我探索的“新時代運動”(New Age),阿珠和朋友開始學占星、“人類圖”。“我覺得可以看到我的雛形、我大概是怎樣(的人),但是它沒有給到壹個修行的方式,你要怎樣去成為更好的自己?”不用很久,她想起了佛學。
在佛教術語中,有“因緣”壹說——種子是因,水分、陽光、土壤等能讓它成長的就是緣。阿珠與佛的緣,要數回2017年,嶺南大學前副教授陳允中給她推薦的壹本書。-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