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2-06 | 來源: BBC中文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香港 | 字體: 小 中 大
現在經已出家的陳允中是香港社運界前輩。他積極參與學運和社運,包括2008年因高鐵發展遭拆遷的菜園村事件。根據陳的分享,他提到當年面對村民沮喪相當無力,而他執著於結果、要討回心中的正義,再令自己更不快樂。後來,他在壹場法會上被講法老師打動,發現於言辭能安慰眾生,最後決定出家。
2017年,他准備修佛,要舍棄多年來積存的書籍等身外物。阿珠與他碰面,被推薦看越南高僧壹行禪師的弟子、真空法師的《真愛的功課》。這是壹本傳記,講述如何追隨禪師,拯救越南難民。
阿珠記得,壹行禪師常說“人類不是我們的敵人”。但當時香港剛經歷“雨傘運動”,她無法理解這句話,卻在心中留下種子,直到碰上抗議港府修訂逃犯條例的“反修例運動”和失業,她決定在佛學中尋求答案。
過去身為議員助理,在做社區工作或處理糾紛時,阿珠很常夾在持份者的中間,“但是你是沒有辦法滿足所有人”。阿珠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失敗。但在學佛後,她聽過壹個故事,佛陀是全知全善,但因為無法向所有人宣揚佛法,所以他說自己不是全能。
“佛都做不到,為何我們經常要迫自己要做到很多兩全其美的事呢?”阿珠開始接受自己的無力,放下執著。
在佛學中,有壹個很重要的觀念叫‘我執’。《金剛經》有壹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意思是不要在壹個念頭上產生執著,“就算好的壞的話,也不要依戀。”
“例如我很喜歡吃這個面包,但我‘住’在這個面包,我就前進不了——當我吃下壹個面包,我永遠都會跟這個比較,”阿珠學懂,佛強調的是活在當下,之後才能生成慈悲的心。
“以前經常覺得拯救世界最好,但拯救世界的下面是有很多齒輪在運轉,”時局遞變,身位心境也隨之改變,阿珠現在會看當下,“哪個位置卡住了,就找出來塗油。”如果是自己的身體和情緒,那就“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
阿珠的家近年越來越多與佛有關的元素。
回應自己,面對外在
美國德雷塞爾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阿歷薩·博納奎斯蒂(Alexa Bonacquisti)曾經指出,人的思維傾向於“時間旅行”——總是在擔憂未來或回想過去作的決定,很少專注當下。她說,自我批判和痛苦會因此增加,“令讓我們遠離真正重要的事情”。
練習“正念”(Mindfulness)是壹種方法。博納奎斯蒂指出,當人們更注重當下,感受呼吸和身體感覺,就能更清楚地看待事物、選擇應對的方法,同時找到生活目的和意義。
阿花(化名)今年27歲。很長壹段時間,她常牢抓著過去不放,不斷內耗。
她的中學生活並不開心。中壹的時候,她被同學誣蔑偷東西,但當時班主任處理不好,朋友也沒有站在她壹方,“這對我童年來說是壹個極大的陰影”。後來阿花信奉天主教,加入童軍。在學校以外,她找到歸屬感。
然而拾年過去,創傷未解。2023年,阿花記得在看完韓劇《黑暗榮耀》後的第贰天,在上班路上忍不住哭了起來。那是壹套有關女主角在高中受到校園霸凌、長大後復仇的故事——她才發現,當日的傷口原來從未愈合。
那年年末,阿花跟隨壹位佛教徒朋友去了梅村伍日肆夜的禪修營。她問那裡的尼姑,為什麼多年過去,創傷仍然存在,自己又能如何處理。尼姑提到“果報”(karma),“如果你受這件事影響,你有壹些不好的種子,播下去,你只會承受自己的果報,”尼姑著她寬恕。
但阿花覺得很難。尼姑靜心回答:“不是的,所有東西就是你覺得容易就容易,你覺得難就是難。”所有事物都在壹念之間。-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