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2-06 | 來源: BBC中文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香港 | 字體: 小 中 大
在禪修營的最後壹天,僧尼著參加者在紙上寫下新壹年的願望,然後放到火盤上燒掉它。阿花寫上:我想放下過去。到第贰天,她覺得自己好像真能放下那件事。阿花受到感觸,之後開始認真看佛法、頻密地練習靜坐。
她說,這種練習在生活中很幫到自己,“令我想到該怎樣生活在這個時代”。
靜坐禪修分有兩個層次:“止”和“觀”。靜坐的時候,人會有很多念頭情緒冒起,“止”就是專注力,先透過呼吸去除心中雜念;當心靜下來後,就開始察覺自己的情緒,這便是“觀”。
阿花任職專題記者,時常因為議題感到生氣或沮喪,但在練習靜觀後,“我會覺察到它(情緒)浮起,然後我讓它先走壹個圈,”下壹步再問自己想怎樣做,“比如這壹刻真的很想出去走壹個圈,我就會上去(公司)天台走壹圈。”
“很多時候,人們經常說‘明天是新的壹天’(Tomorrow is a new day),但它(佛)會說,不是的,你每壹下呼吸已經是新的開始。”
阿花說,“就像中國人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你要修身就是先修自己,而只要你呼吸,回到當下,你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你都可以掌控你接下來發生的事。”
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锽教授
從“忌諱光頭”到學佛入寺廟
世界紛亂,每個人都想得到內心安寧。近年,無論是頌鉢還是靜坐,專注當下的“正念”活動受到港人歡迎。而除了香港,大陸也生出壹波年輕人求佛潮、寺廟熱。
在小紅書上,壹個博主寫道,年輕人之所以熱衷去寺廟,是因為“上班上進不如上香,求學求進不如求神”、“在關系和體系之間選擇了佛系”。這壹則筆記獲得4700個點心。有分析認為,背後的原因是年輕人面對的學業工作壓力變大,同時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加,拜神上香就成為壹個焦慮的出口。
“肯定要(找內心平靜)的,人總是要有依靠的,”陳劍锽說,“簡單講就是心不安,所以我們會進入宗教去追求依靠、解脫、救贖等等。”
“有的人拜佛是為了要求求福、求壽、求婚姻、求健康,它其實不是佛教的本意來的,它只是讓你求、沒有作用,但因為我們人間活世界太苦了,”陳劍锽說,要回歸根本,重點還是應該在於自身去修行。
對於阿珠和阿花來說,身心靈活動未能讓她們系統性地梳理自己的內心,所以進壹步學習佛法。
“我每次去找新的東西(學),因為現在的東西不夠處理(內在),或是想再進步壹些,”阿珠說,在這個社會沒有人教你怎麼面對社會創傷,而佛學剛好是壹個工具、可以跟隨“有智慧的人”去學習。
“頌鉢瑜伽它叫你靜(下來),但它沒有告訴你為什麼你要靜。”阿花需要進壹步的指引,而佛學能夠回答她,“你想要我練習Mindfulness,原來你是想我要有止和觀(意識)。”
不過佛學為年輕人接受,並非壹直以來的事。根據《香港年報2021》,香港基督教徒有104萬人,佛教與道教徒則同樣有100萬人。雖然人數之多,但比起基督信仰,佛教在過去視為落後和迷信。
“這是我親身經驗,”陳劍锽教授在1991年到香港讀書,他回憶,“如果是賽馬那兩天,出家人不要出門,因為你壹出門,他們(大眾)看到的話,就覺得我今天賭馬會輸、會倒楣,因為看到光頭會輸光光。”
陳劍锽說,是到後來不同大師來香港弘法,還有如香港理工大學前校長潘宗光等人表明自己是佛教徒,大眾對佛教的觀感才有轉變。-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