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2-06 | 來源: BBC中文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香港 | 字體: 小 中 大
香港中文大學從2017年開辦佛學研究文學碩士課程。陳劍锽指出,報讀的人數壹直上升。以2025年為例,學系招收30名學生,但報讀人數超過壹百。
在何昊禧看來,社交媒體也是令佛學變得普及的主因。今年28歲的何昊禧是注冊社工,也是佛學組織“佛系”創辦人。2021年,他因為失戀,透過佛法中開解自己,之後創立社交平台帳號,用經文分享佛法。
他觀察到,目前不少道場會用社交媒體推廣活動,抽取佛教中正念的元素,舉辦輕松步行或者茶禪等活動。另外,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創專頁和頻道,例如擁有7.8萬訂閱的YouTube主播“蛀蟲米”和年青團體“青壹釋”,大眾因而有更多接觸佛學的契機。
佛學組織“佛系”創辦人何昊禧(左)
當佛學成為生活背景
比起阿珠和阿花,今年35歲的鄧建華更早體會到社會變化與學佛的關系。
他在學生時期已經參與社運,畢業之後加入香港職工會聯盟(職工盟)。他記得,在為期79天的“占領運動”(又稱“雨傘運動”)被警方全面清場結束後,社運界裡有部份人去了學佛,壹部份人則信奉天主教。
鄧建華感覺,大家未必是出於對運動的失望而追隨宗教,但確實像在紛擾之中尋找答案,“思想上要找些東西填補、要沖擊壹下。”2015年,他經人介紹進了壹個研讀藏傳佛教經典《廣論》的班,探討佛教如何理解智慧、輪回,苦又是什麼。
“我搞社運,是壹個很理性地看事情如何走、往往很結構性地去理解,然後覺得社會運動就要沖擊體制,但是其實這個過程裡面,很少關心自己和身邊的人。”佛學讓他有新的視角去反思自己與世界的關系。“它種了壹個很不同的思想在我腦裡面,”鄧建華形容。
2019年香港再爆發“反修例運動”。社會紛亂,鄧建華坦言已經沒有心機再學佛。但他說,因為學佛打下了基礎,“我知道有什麼工具可以幫助我”。
那些年社會氣氛壓抑,他身心也承受著不少壓力——2019年, 有市民受“反修例運動”影響自殺,鄧建華在到現場和朋友壹起點燈頌經。2020年,他被控管有攻擊性武器罪,囚肆個月;他在獄中念心經、看佛書,穩住自己。出獄以後,教協、民陣等不同工會組織受壓解散。當時,鄧建華是職工盟副主席,他的護照再被香港國安處沒收。
“那時候,我有幾個月確實是低沉壹點,”他稍作停頓、再說,“我現在說的很輕松,但是那時候,確實真的不知道明天會不會有警察上門。”
佛學常提“無常”,認為萬物都是暫時的、刹那生滅。鄧建華說,這個觀念影響他很深。“壹個難關為什麼會遮蔽到壹個人呢?因為那個難關是好像解決不了、它是固定的、不會有變化的......但是呢,我的理解就不是這樣。所有事都是暫時,它是充滿改變。”
“無論開心還是不開心,還是你正在遭受壓力......全部都是暫時。如果清醒壹點的時候,你知道這個是歷史長河裡面的壹點。”
這給予他力量去積極面對。“當所有東西在宇宙面前都是暫時的,那麼你重要的東西不是結果,而是你要活在當下——如果你有能力,就做到最好。”
不過,無論是放下執念,還是看透事物的暫時性,所有受訪者都說要在日常貫徹地實踐確實不易。
“人的狀態都是浮浮沉沉,到你真的要面對那難關的時候,那個難關確實很難。”鄧建華說,“國安來的時候,它總會來;你坐牢的時候,你(肉體)仍然是坐牢,你總有規限,而那些規限都會令你不舒服。”
學佛是壹個修行的過程。對鄧建華而言,當這些想法成為生活的背景,就是壹個提醒,教自己對事物轉念。-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