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2-06 | 來源: BBC中文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香港 | 字體: 小 中 大
在珠珠元朗的村屋望出去,遠方是雞公嶺山脈,近處是廣袤的田野。
找奮斗下去的出路
很多人學佛是為了找心中的答案。不過陳劍锽說,其實答案都是自己給自己的,而也許答案早就在自己心中。“就佛法來講,因為你被無明蓋住。”“無明”在佛學中指的是煩惱、還不能明白理解道理的狀態。
“在佛法裡面來講,你來學(修)其實是告訴你要自己學自己,”他解釋,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人要去觀照自己認識,“自見本性”。那看到自己之後呢?“你就解除煩惱啦,你就自在啦。”
在了解佛學後,阿珠坦言比起以前,雖然對事物仍有批評和判斷,但已經很少感到非常憤怒。
對於“沒有敵人”壹說,她現在得出自己的壹個說法:對方之所以討厭、成為敵人,是因為他成長經歷所致,如果把自己的憎恨放進去,只會讓憎恨不斷滾大,但是如果可以報以慈悲或者溫柔,希望對方壹切都好,這樣好的意念或能消融種種不好的能量。
至於阿花,她坦言佛學對自己而言“超級重要”。現在每天醒來,她都會盡量打坐20分鍾,然後才開啟新的壹天,“我覺得它給了壹個空間你去‘定壹定住’自己,不要crash你的生命(耗盡自己)。”
晚上工作回來,她也會把握時間呼吸,“你是有很多外來幹擾的,不壹定是新聞,可以是其他朋友或家人,但是選擇權在我的手,我只要回到自己就可以了。”
鄧建華還發現,除了佛學以外,每個人都在找尋適合自己的方式發力,開創“個體的出路”。
近來,他身邊的朋友壹部份突然去了跑馬拉松,還有壹些則去跑山——他自己也是其中壹員,在去美國念碩士之前,自嘲“肆肢不發達”的他打過壹拳賽。
“他是否壹定要找peace(平和的心態)呢?我想,其實就算是跑步、打架或者跳舞,都是不斷地去復雜你的肌肉的記憶,還要改變飲食。”只要是很認真去做,“壹定是修行來的”。-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