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2-06 | 來源: 鳳凰周刊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盧旺達總統卡加梅。
外交斡旋屢試屢敗,“M23運動”卻在政治上和軍事上進行兩手准備。早在2023年12月15日,“M23運動”聯合其他九個反政府武裝和17個政黨,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簽署協議,正式組建政治軍事聯盟“剛果河聯盟”(AFC),聯盟領導人是獨立國家選舉委員會前主席科爾內耶·南加。
該聯盟以推翻剛現政府為目標,南加在今年1月“M23運動”攻入戈馬市中心之前揚言:“我們的目標不是戈馬或者布卡武(南基伍省首府),我們的目標是金沙薩——壹切問題的根源。”不過幾天時間,“剛果河聯盟”態度突變、單方面宣布停火,使得外界不得不懷疑其中的動機和誠意。
至於盧旺達政府在“M23運動”本輪攻勢中的支持作用,盡管前者始終矢口否認,但已是國際社會的公開秘密。聯合國的消息源顯示,大約500至1000名盧旺達士兵協助“M23運動”攻占戈馬。1月27日,兩國軍隊甚至在靠近戈馬的邊境地區直接交火。此外,盧政府還宣布停止在剛的所有外交和領事活動,並撤走了在金沙薩的所有外交官。
隨著剛東部地區局勢的迅速變化,盧政府的表態也發生了微妙的轉變。2月3日,當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問及盧軍隊是否在剛境內時,卡加梅說:“有很多事情我不知道。但如果你想問我:剛果是否存在著與盧旺達息息相關的問題?盧旺達是否會竭盡全力保護自己?那我會說百分之百。”
“嘴上喊著主義、心裡想著生意”
最新壹輪的“戈馬攻勢”,已造成至少2000人死亡、2880人受傷,聯剛穩定團和南共體聯合部隊亦有至少20人成為犧牲品。延伸到始於2022年的“M23運動”反政府武裝行動,死傷更是不計其數,超過250萬人失去家園,至少3萬人不得不流亡至鄰國烏幹達,超過2100萬人需要人道主義救援。聯合國指出,剛東部地區的人道主義和人權危機正在持續惡化。
毫不誇張地說,非洲的剛果(金)東部問題和蘇丹武裝沖突,已經和俄烏沖突、巴以沖突壹並成為全球肆大地區熱點問題,進壹步暴露了當前國際社會嚴峻的安全赤字危機。如同其他幾大沖突,剛東部問題同樣有著復雜的歷史經緯和現實原因,其武裝沖突最早可追溯到1994年的盧旺達大屠殺。經過30年的持續發酵,該地區逐漸成為“非洲火藥桶”。
1994年4月6日,盧旺達胡圖族總統朱韋納爾·哈比亞利馬納乘坐飛機被擊落身亡,激化了盧國內的種族仇恨,引爆了當年4月7日至7月19日的盧旺達大屠殺:在當時胡圖族政府的主導下,約100萬圖西族人及少部分溫和的胡圖族人、特瓦人慘遭胡圖族極端分子殺害,至少25到50萬婦女遭到強暴。
剛果(金)在中非地區被九個陸上鄰國包圍環伺,其中包括東邊接壤的盧旺達。盧旺達大屠殺之所以終結,盧現任總統圖西族卡加梅起到關鍵作用——他領導的盧旺達愛國陣線(FPR)於1994年7月初控制全國領土、成為長期執政黨。由於害怕遭到圖西族人的清算,約100萬胡圖族人越過邊境、逃至剛東部地區。
1994年盧旺達大屠殺引發難民危機。
剛東部地區的人口結構本就復雜,以盧巴人、芒戈人、剛果人為代表的上百個族群居住於此,部落語言和利益訴求各自不同。胡圖族人的到來,激化了當地本就緊張的族群關系,盧種族矛盾的外溢直接影響到該地區日後30年的安全局勢。
此後的兩次剛果戰爭,盧旺達均直接介入,其中壹大理由便是要剿滅曾參與過大屠殺的胡圖族“劊子手”。第壹次剛果戰爭(1996年至1997年)推翻了統治國家32年的蒙博托政權,國名從“扎伊爾共和國”改回“剛果民主共和國”。第贰次剛果戰爭(1998年至2003年)規模進壹步擴大,最終演變為非洲九國政府、25支武裝部隊參與的“非洲大戰”,傷亡也是駭人聽聞——直接和間接死亡人數高達540萬,約200萬人無家可歸,創下贰戰後的最高紀錄。-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