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2-07 | 來源: 上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毛澤東 | 字體: 小 中 大
美國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政府學教授裴敏欣(Minxin Pei):在中國共產主義的締造者當中,就1949年革命建國和建立新極權主義政權兩方面而言,周恩來的重要性可以說是僅次於毛澤東。
周恩來的影響遍及中國革命的各個階段:從1920年代末和1930年代中期與國民黨政府進行的血腥生存戰爭,到第贰次中日戰爭(1937-45年),以及由他出任總理壹職的毛澤東時代(1949-1976年)。
盡管周恩來擁有漫長而輝煌的政治生涯,然而他的真實性格卻宛如被籠罩在官方宣傳的伍裡霧中。他對外的公開形象,即使在西方眼中,也是壹名無私仁慈的知識分子,具有在艱苦條件下建立中國社會主義所不可或缺、無與倫比的行政技能。當然,這種描述符合中國共產黨希望灌輸給中國人民的主旋律,時至今日依然如此。
從某些方面來看,在毛澤東和周恩來辭世後的數拾年裡,周恩來留給後世的遺澤,遠勝於毛澤東。畢竟,毛澤東對中國人民犯下了滔天大罪,就連中共也不可能將他描繪成為清白無瑕的領導人。對於毛澤東最慷慨的評價,是其繼任者鄧小平在1980年代初形容,毛澤東的做法是“柒分成績,叁分錯誤”。
相較之下,中共可以輕而易舉地把周恩來描繪成壹個政治巨人,沒有沾染上毛澤東政權的背叛、殘暴和瘋狂。唯壹的些許批評(據說也是出自鄧小平),是稱這位已故總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出於自保,偶爾得做出違心之舉。
盡管中國統治者有強烈的動機,要維護周恩來做為現代史上最有道德的公仆形象;但上海紐約大學歷史學教授陳兼的目的卻顯然大不相同,他意圖揭露真正的周恩來。經過多年辛勞的研究,陳兼成功的替外界填補了不少空白,讓我們更了解關於這位中國在位時間最長、奇跡般地在毛澤東無情的清洗和政治獵巫中幸存下來的總理。
他始終有著滿滿的政治求生欲,同時又試圖減輕毛澤東不穩定、災難性決定的影響,卻往往徒勞無功。
可以肯定的是,陳兼的任務相當艱钜。這是因為足以揭示周恩來在毛澤東時代重大決策(從反右運動和大躍進,到發動文化大革命、林彪事件和中美和解)所扮演角色的紀錄,大多數仍然是無法跨越的雷池。更復雜的是,壹些最為敏感的文件,包括周恩來在罹癌瀕死之際、遭毛澤東精心策劃批斗下被迫發表的“自我批評”,被交給了周恩來的遺孀,而且很可能已被銷毀。
陳兼的傳記成功突破這些局限,提供可以深入了解周恩來復雜性格的新視角。本書呈現的是壹名能力傑出、但有嚴重瑕疵的政治家;他始終有著滿滿的政治求生欲,同時又試圖減輕毛澤東不穩定、災難性決定的影響,卻往往徒勞無功。正是這種雙重身份,導致周恩來既是毛澤東不可或缺的幫凶,也是屈從於毛澤東的受害者。
迅速崛起
1898年3月,周恩來出生於淮安(現屬江蘇省),童年平淡無奇。他的早年生活深受旅居海外歲月的影響,當時中國正深陷軍閥的混戰之中,國力衰弱、暴力頻傳。1917年至1919年間,周恩來旅居日本,希望能夠考上日本大學。但他因未能通過日語入學考試而被迫返回中國,卻剛好趕上深具歷史意義的伍肆運動;這場運動也成為早期共產主義志業的催化劑。
1920年末,繼因從事左翼活動而入獄六個月後,周恩來前往倫敦,最終落腳法國。在法國,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並成為共產國際(Comintern)資助的專職革命者。
周恩來在1924年返國後,立即迅速崛起,年僅26歲就獲得蔣中正親自提拔為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在克裡姆林宮的壓力下,國民黨領導人孫中山與新成立的中國共產黨結盟,即第壹次國共合作。周恩來在中國共產黨內部的影響力迅速擴大,到了1926年12月,他已成為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和中央人事部官員。-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