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2-18 | 来源: 那个NG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它甚至演变出了消费文化。
对于很多人来说,恶书杂志筒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象征,人们购买“毛杂志贩卖机+恶书垃圾桶”的模型,用以追忆回不去的旧时光。
今天我们聊起恶书垃圾桶,在最初总会带着“性文化的趣味”去审视。但如果以历史视角去观察,就能感受到更富有深意的面向。
恶书垃圾桶,曾是一场富有野心的文化战争的符号。
战后,是刚刚军国主义还在宣讲“神国日本”现在立马成了“败战之国”,面对旧价值观的瞬间崩塌、美国的全面改造,看见过去战时管控的文化产品,迅速占据了平民尤其是小孩子的精神世界,老昭和人深陷文化恐慌,深感“道德沦丧与堕落”迫切地希望重塑日本的价值观。
比如,在1955年1月的第4回青少年问题会议上,时任日本首相@鸠山一郎说:
“...为了恢复我们国家的力量,建立自力更生的国家制度,我们首先必须提高每个公民的道德水准,建立以道德为基础的社会道德和互助精神。不良出版物的泛滥确实令人痛心,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它对作为国家未来的年轻人造成了负面影响。日本政府将在广大民间组织的配合下,采取适当有效的措施,尽快消除这一问题,努力建设一个更加和平的社会。”
山田孝之主演的《东京黑洞》最能体现那个时代日本文化的迷惘
对“不良出版物”宣战的背景,是日本政府战后发动了一场全面文化战争。在当时,几乎所有的新兴流行文化都陷入了被批判的境地。
在时尚领域,战后20世纪50、60年代受美国文化影响的日本年轻人,不愿意穿着旧式校服出门玩,便学着美国年轻人的时尚懒散地穿着西装谈恋爱。
这种青年文化现象便引起了日本主流社会的不满,给时髦年轻人起了个负面称呼“御幸族”,并且派出警察对潮人据点进行扫荡,对外声称这是为了保护年轻人。-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