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2-18 | 来源: 那个NG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在音乐领域,日本政府也希望艺术家按照自己的思维构建。
政府想要积极、阳光、向上的歌成为流行歌曲,他们希望高级的西方音乐取代低级的日本音乐,因为他们认为日本味的旋律、歌词太过幽怨,不能鼓励国民精神的重建。
成为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生运动的代表音乐@西田佐知子的《アカシアの雨がやむとき》在那时就被视为丧歌,被政府大加抨击,称为低俗。
“我想死在雨中,当他在晨曦时分看见我的时候,他会为我流泪吗?”这句歌词被批评为阴暗
在图书文化制品上,日本政府的攻势更显凌厉。
恶书垃圾箱的出现,代表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恶书追放运动到达了新高潮。根据公开史料,1966年恶书垃圾箱风潮便从关西蔓延到了东京,3年内的时间建立起了500多座垃圾箱,之所以能这么快,就是因为它们是由日本警视厅少年一科和东京母亲协会一起推动的。
这不仅仅是竖起垃圾桶那么简单,更是一种全面价值观伸张,想想《哆啦A梦》(1969年)里大人对小孩看漫画的态度,你就能了解到那时的心态了。
“那时社会上流行的风气是,如果你要把不适合小孩看的书拿回家,被人知道了,你就是坏人,没有身为家长的资格。”一位亲历者回忆。
《哆啦A梦》描写的画面还是太温馨了。
出于保护未成年的态度对色情内容的审查无可厚非,可在恶书垃圾桶崛起的年代,并不是只有色情杂志被视为有害的读物:漫画和以黑帮、社会主义、女性主义以及颓废文学都被视为是平凡生活的核废料,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大祸。
这种粗暴地把“成年人的书籍=不健康的书籍”的思路,很快就被思想解放的日本民众所抨击。1971年2月5日作家@金子光晴就在《朝日新闻》发表评论,称这些恶书垃圾桶散发着思想控制的可疑气味。-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