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2-18 | 来源: 那个NG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稀少照片,一位男子正向恶书垃圾箱投递恶书
上面写有三不运动的字样,所谓三不指的是“不看、不读、不买”
因此,虽然数据显示恶书垃圾筒每年可以处理数以万计的“不良文化产品”。但基于舆论压力和社会压力,更多日本人还是偏好将它们扔在人迹罕至的角落,这种做法反而使得青少年更加容易找到不良书籍。
关于这一点,我们在此前报道《为什么日本野地里会长出黄色杂志?》中做过阐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去看。
前两年日本社交媒体做过调查,问日本人如何处理色情杂志
使用官方恶书垃圾桶的仅有1.2%,位列20
其次,是实行这件事的管理者自己都不信。1968年《社会教育月刊》就记载了这么一件事:
“...A市公民馆举办的少年问题协商会现场,协商会成员X公布了要建立恶书垃圾箱的计划,当他宣布每个月要在警察、妇人会和委员会见证下将这些不良书籍焚烧处理的时候,与会成员面露难色。
‘太可惜了,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在这样的呼声下,协商会的成员想到了‘取其精华’的解决方案。
每个月他们在焚书开始前一天,从恶书垃圾箱中挑选出精华产品,抽奖分给大家。然后第二天再装模作样地和一无所知的妇人会和警察焚烧书籍。”
这意味着大多数管理者对这种倡导并不以为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到了20世纪70年代,日本人就不再记得它曾经所要倡导的价值,而是仅仅把它单纯当作一个色情作品据点或是一个口小一点的垃圾桶,什么都往里扔。
这种状态代表着它早就成了一场运动的遗骸,只不过等到2024年才埋。
回望日本政府曾经废了大劲整的恶书追放计划,你会发现最讽刺的事情在于他们曾经想要管控的低俗文化,最终是被时间连根拔起。
而那些过去被视为离经叛道的文化现象,只要没有违背黄金法则,时间也为它们正名。
如果说荒废的恶书垃圾桶,能给人带来什么反思,我觉得兜兜转转不过印证了一个古老的箴言:
时间才是真正的审查员。-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