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2-20 | 來源: BBC中文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香港 | 字體: 小 中 大
圖像來源,BBC NEWS CHINESE,今年43歲的趙然來到香港攻讀博士,並決定把在北京的兒子帶來香港讀書。
香港學校對開放插班申請沒有劃壹規定日期,主要針對在秋季九月和春季壹、贰月入學的申請者,學生需經過筆試、面試。
中小學分為肆大類:官立、津貼、直資和私立——前兩者不用交學費,直資學校按學生人數受政府部份資助,學費數千到數萬港元不等;私立學校則完全自負盈虧。另外,按中壹收生和升大學成績,學校被分為叁級,最好的是Band1。
來港家長看排名,還會估算機會。李凱茵形容,因為直資學校名額與資助掛鈎,“比較樂意走壹個(學生),就補壹個”,學位相較多。她舉例,香港管理專業協會李國寶中學是Band1直資中學,今年參加中贰插班筆試的學生就有130多人。
英華書院校長陳狄安是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主席。他向BBC表示,自2023年2月結束新冠疫情期間的管控措施並恢復中港正常通關以後,配合新學年開始,學校在中下旬收到不少插班查詢。2024年12月香港舉辦大灣區香港學校展,有學校壹天就收到過百張申請。
至於津貼中學方面,九龍真光中學校長、津貼中學議會主席李伊瑩向BBC表示,自2023年6月開始,學校收到的插班申請比以前多,“有些(學校)可能會多了幾拾份、百幾份,有些可能幾百份都有聽過。”
“非常多人。”來自北京的侯先生感受到。
今年44歲的他在2023年底獲批優才簽證,2024年10月開始帶兩個女兒來插班。他去過兩場面試,排隊隊伍都非常長,“可能都不止六柒拾人”,但是他知道名額“也就是幾個,甚至兩叁個”。
以英華書院為例,陳狄安透露該校的中學每年約收拾名插班生,其中中國大陸學生占不到壹半。他解釋,直資學校“有時只是填滿香港的需求都未必可以”。
“它是壹個選拔性的考試嘛,就是不在乎你考多好,而是在於你能不能把別人給PK(比拼)下去,對吧?”侯先生這樣理解,“更重要的是把別人給PK下去。”
圖像來源,provided,Band1的香港管理專業協會李國寶中學,今年有130多人參加中贰插班筆試。
為何選擇香港
2023年之前,侯先生從沒想過要搬來香港。他住在北京朝陽區,曾從事電子信息行業,現在擔任律師,還有金融業的穩定工作,“重心80%還是在內地這邊”。事業上,他明白去香港很難找到對等的工作機會。
至於教育上,他感覺中國大陸教育更合意壹些。他認真比較過:大陸基礎教育學得比較“扎實”、資源豐富;香港QS世界大學排名雖然有優勢,但專業比較窄,“沒有更多的機會讓大學生去訓練”。
不過回歸家長身份,他坦言想法“很樸素”,“還是想讓他們能夠在壹個正常的環境成長,或者說,不要那麼累吧。”
趙然在小紅書上每天都分享孩子日常、插班資訊。她觀察到來港的家長主要分叁類:第壹類人,是父母在香港有事情做,所以帶孩子來,“不要先去思考孩子未來怎麼樣,就是先把自己搞好”。第贰類,是因為身份問題無法在工作的城市考試,中考得回去戶籍地,所以不得不來香港。
第叁類人占過壹半,就是想逃離中國大陸的“卷”。
在大陸,政府只提供九年義務教育,學生讀到初中畢業要參加壹場中考。在很多大城市,考生中大約只有壹半人能升上普通高中,其他則會分流到中專或職業學校。侯先生形容,“那個是壹個非常差的選擇。”-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