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2-20 | 來源: BBC中文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香港 | 字體: 小 中 大
今年44歲的他在2023年底獲批優才簽證,2024年10月開始帶兩個女兒來插班。他去過兩場面試,排隊隊伍都非常長,“可能都不止六柒拾人”,但是他知道名額“也就是幾個,甚至兩叁個”。
以英華書院為例,陳狄安透露該校的中學每年約收拾名插班生,其中中國大陸學生占不到壹半。他解釋,直資學校“有時只是填滿香港的需求都未必可以”。
“它是壹個選拔性的考試嘛,就是不在乎你考多好,而是在於你能不能把別人給PK(比拼)下去,對吧?”侯先生這樣理解,“更重要的是把別人給PK下去。”
為何選擇香港
2023年之前,侯先生從沒想過要搬來香港。他住在北京朝陽區,曾從事電子信息行業,現在擔任律師,還有金融業的穩定工作,“重心80%還是在內地這邊”。事業上,他明白去香港很難找到對等的工作機會。
至於教育上,他感覺中國大陸教育更合意壹些。他認真比較過:大陸基礎教育學得比較“扎實”、資源豐富;香港QS世界大學排名雖然有優勢,但專業比較窄,“沒有更多的機會讓大學生去訓練”。
不過回歸家長身份,他坦言想法“很樸素”,“還是想讓他們能夠在壹個正常的環境成長,或者說,不要那麼累吧。”
趙然在小紅書上每天都分享孩子日常、插班資訊。她觀察到來港的家長主要分叁類:第壹類人,是父母在香港有事情做,所以帶孩子來,“不要先去思考孩子未來怎麼樣,就是先把自己搞好”。第贰類,是因為身份問題無法在工作的城市考試,中考得回去戶籍地,所以不得不來香港。
第叁類人占過壹半,就是想逃離中國大陸的“卷”。
在大陸,政府只提供九年義務教育,學生讀到初中畢業要參加壹場中考。在很多大城市,考生中大約只有壹半人能升上普通高中,其他則會分流到中專或職業學校。侯先生形容,“那個是壹個非常差的選擇。”
“覺得這個孩子壹旦上了中職就廢了。”中國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向BBC說,盡管現在中考普職比(普通高中、職校比)已經大幅提高,“基本上是達到了柒比叁左右”,但家長仍然存在分流焦慮。
要擺脫焦慮,唯有讓孩子擠進高中。侯先生舉壹個朋友的例子:朋友孩子在南京,讀初叁。每天早上他要6點40分出門,下課也要上自習,晚上9點50分才回家,吃過東西後還會學習,最後在11點入睡;第贰天重復這樣生活。
“這個作息時間不算最卷的,只能算壹個中等偏上。”侯先生強調。
在香港,政府透過公營學校為所有兒童提供12年免費小學及中學教育,學生不存在中考那種淘汰性競爭。但為了升中呈分試和中學文憑試(DSE),不少學生下課也會上補習班。
不過侯先生說,在大陸“這已經不能叫補習了,更准確的話叫做第贰課堂”。成績不好的要補課,成績好的更要補。為了快人壹步,許多中國大陸家長會讓孩子“超前學、提前學”——伍六年級的學生學初中的課、初中的提前學高中的課。
侯先生曾經聽說,這種孩子到了香港只要英文適應好,“聽說是可以秒殺那邊(學生)”。
在熊丙奇看來,家長激烈的內卷和焦慮,背後是因為“為名校為學歷”的氣氛,以及以分數為錄取標准的背景所導致。
但他提到,上不了高中的學生還有肆種選擇:第壹,復讀;第贰上中國大陸私立的國際課程班;第叁,到港澳升學;而最多人選的是第肆種,直接到國外留學。
然而,近年留學的吸引力已經大不如前。熊丙奇解釋,原因包括家庭經濟條件改變、出國留學政策的影響、回國就業情況等,“也有些家長覺得把孩子送出去,可能不管對家庭還是對國內的感情都變很淡”。
侯先生也覺得,現在國外大環境“不壹定特別安全”,對比下來香港成本低壹點,又是“咱們中國的壹部份”。他覺得是個好選擇。
港府的人才計劃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根據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2024年的壹項調查,結果顯示在近600名受訪者中,六成有子女在香港就讀中小學。
在帶女兒去考試時,侯先生感覺“應該有70%到80%都是從內地過去”。他笑著說,“所以現在相當於是內地跟內地的孩子在競爭——換了壹個戰場再競爭。”-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