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2-20 | 来源: 行者殷涛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而广义上的“空心病”人群可以指基本符合上述症状,但不一定成绩很优秀、表现很突出的群体。
“空心病”易得却难治
有一组数据说,中国的青年人群当中,78.4%的被调查者处于心理损耗的状态,抱怨心好累。而其中21.7%的被调查者处于较为严重的“空心”状态。
很多“空心病”个体接受国内最好的精神专科医院治疗,甚至用了电休克治疗,但都没有效果。
徐凯文教授也因此认为生物学因素并不是“空心病”的主要因素。
连死亡都是“平静”的
20年前,自杀者往往会有某些迹象,而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现象:孩子在离世前表现得异常平静。
他们甚至在自杀前一天还正常吃饭、考试,与同伴谈笑风生,第二天却突然消失。
陷入存在性危机,好比失去动力的船只,随时可能被风浪吞噬。
更可怕的是,这种虚无感具有传染性,正在解构整个社会的价值基石。
教孩子学习,更要教他们为什么活着
《三联生活周刊》的一篇文章,题目是:
6岁的女儿对我说:我没什么可期待的了。
不期待上学,也不期待回家,什么都不期待。
答案也许藏在她的一天生活中——
每天6点50起床到5点20放学,课间除了上厕所不能出教室,除了体育课不能出教学楼。
在这简短的、紧凑的、却又漫长的将近14个小时中,能找到什么“期待”吗?更何况是一个刚入学的孩子呢?
新浪财经报道,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门诊日均接待量300人,全年人满为患。
近年来,中国中小学生厌学现象日益严重。据统计,目前中小学学生厌学率已经超过70%。
这些厌学的群体,并不是传统认为的“学渣”,几乎席卷了包括学霸在内的所有人。
有一个自杀未遂的北大状元,一直以来都是父母的骄傲。但是这个学生却对心理咨询师说:
“我感觉自己在一个四分五裂的小岛上,我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要得到什么样的东西。我经常感到恐惧,19年来,我也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
每天背着书包上学的孩子,有多少孩子面无表情?拿着笔答题的孩子,有多少生无可恋——
“我没什么期待的”!-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