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2-22 | 来源: 见微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人们在AI博主这里得到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的答案,于是心满意足地点赞,甚至留下关注。关停账号后,向劲宇总结道:“不一定是AI回答有什么特别,它本身没有多少真材实料,但一定会给满情绪。”
“AI只是刺激了人们的前额叶”
AI恋人,AI偶像……这些现状看起来很美好,但也带给人们一些疑虑:和AI“谈爱”的人是真正汲取到了爱的养分,还是在饮鸩止渴?和AI相处久了,会不会变得更难和现实中的人建立链接?带着这个疑问,我们采访了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心理咨询师李恕萱。
“AI只是刺激了人们的前额叶。”李恕萱认为,“AI只是在语言上和人们相处,并不具有‘具身性’,而且人们主体性的建立需要和另一个独立个体进行互动,而AI对人们情绪的迎合只会让人们变得无法耐受现实中的交际,因为真实的人是很复杂的、有阴暗面的。”
“理想化的亲密关系是两个具有主体性的独立个体,从精神到肉体全方位的共同探索。而AI的底层逻辑是功利的,即无用的东西都可以被淘汰,或者这些没有效率的东西都可以消失,这样对人的异化只会让人越来越空虚、孤独。”
李恕萱尤其担心的是AI恋爱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未成年人尚未建立主体性,AI的出现就好像是对他们的‘溺爱’,只说好听的,他们在上瘾之后就有可能无法在现实中和其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一些人对AI上瘾的原因是感受到了“无条件的爱”,但实际上这种“无条件的爱”背后,是算法对用户心理的深度捕捉。“有可能不是AI喂养人类,而是人类喂养AI。”
不难发现,AI大行其道的背后是爱和陪伴的缺位。当这种现状尚未改变时,谈“AI对人类情感的侵蚀”或许有些何不食肉糜。那些沉迷AI恋情的灵魂,不过是把现实世界给予的创可贴换成了止痛泵。就像原本就拥有很多爱的人自然不需要向AI求爱,而向AI求爱的那些人,需要的也可能不是清醒的劝诫,而是更多的拥抱和关心。
与其争论电子玫瑰算不算爱情,不如在生活里给身边的人买一朵玫瑰。-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