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2-23 | 來源: 美國之音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香港 | 字體: 小 中 大
香港面臨創紀錄財政赤字的挑戰 https://t.co/U37Wbjxz7P— 美國之音中文網 (@VOAChinese) February 23, 2025
香港在經歷壹系列巨額赤字之後,正面臨30年來最嚴峻的財政考驗,專家敦促政府在經濟動蕩之際應謹慎削減開支。官方數據顯示,在過去肆年中,香港有叁年的年度赤字超過200億美元。
上壹次香港出現壹系列赤字是在1990年代末的亞洲金融危機之後,但其規模遠小於近年的赤字。
香港特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星期日(2月23日)表示,過去幾年的財政赤字是由“內外環境挑戰”造成的,星期叁(2月26日)將公布新壹份財政預算案,提出加強版“財政整合”策略。
陳茂波表示,新財政預算案在維持和改善民生服務的同時,將“嚴格管控公共開支”, 並在顧及香港競爭力及“用者自付”原則的前提下,適度開源。
他說,國際環境復雜多變,香港需緊握未來發展機遇,尤其是科技發展帶來的創新應用及新增長點,以推動經濟增長,助力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經濟新動能。
盡管陳茂波此前預測“叁年左右”可望恢復財政盈余,但前香港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向法新社表示,這種赤字情況不僅僅是由新冠疫情引發的經濟周期造成的,還有地緣政治、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等因素的影響。
“如果將香港與本地區的其他經濟體如新加坡進行比較,你會發現其他經濟體的表現要好得多,”張炳良說。
在北京鎮壓香港民主抗議活動、2020年實施《香港國安法》後,香港的國際聲譽受到打擊,導致企業和高薪人才加速外流,也加劇了財政困境。
2020年,新加坡和香港都因疫情而出現巨額赤字,但前者能夠將支出相對於收入做了更好地控制。隨著企業從香港外移至新加坡,有助於新加坡財政目標的表現優於預期。
“過去,我們認為香港具有地緣政治優勢…現在我們必須對這種假設更加謹慎,”張炳良表示。他說,香港面臨的挑戰不僅在於平衡收支,也在於在中美關系緊張和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情況下,實現財政可持續性。
土地銷售暴跌
香港《基本法》要求港府必須“力求實現財政平衡”,為英國統治時期的遺緒。1997年主權移交中國後,香港繼續保持低稅率,並依靠土地相關收入補充財政,通過出售土地給資金雄厚的開發商來增加收入。
去年,香港通過這種方式僅征收了25億美元,而2018年的峰值曾達到212億美元。
“(土地相關收入)本身是造成(財政)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香港大學經管學院金融學副教授劉洋對法新社表示。他說,香港的土地市場非常不活躍,房價也在下跌,這是人們不願意交易的原因之壹,所以沒有稅收收入。
香港連續叁年財政赤字的前景引發了公眾關於如何減少開支的爭論。
“所有新舉措都將受到更嚴格的審查,因此(政府)將更加自律、更加謹慎,”劉洋說。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即將發表的預算演講中將把最新的赤字定為“1000億港元以下”,並根據發債所籌集的資金進行調整。
有人呼吁取消對60至64歲年齡層的交通補貼,因為隨著香港人口老化,該補貼可能會成為政府的壹大負擔。
香港立法會議員黃俊碩警告不要削減公務員的工資,因為這可能會導致民間部門的雇主效仿,但他敦促港府精簡機構。
“長期來看,我們可以大幅減少政府目前雇用的人力,”黃俊碩對法新社表示。
(本文主要依據了法新社的報道。)-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