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2-23 | 来源: 新周刊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纽约新闻 | 字体: 小 中 大
前两年,纽约政府修改城市规划,把一大片工业用地转为住宅用地,意在发展出一个引领纽约发展的新社区。这规划一经修改,社区内的原居民忧心忡忡。比如,工薪阶层就担心中产白领的涌入会推高当地租金,导致原居民被迫迁出。
政府找社区组织谈规划变更事宜,社区组织开列了56项条件,要求政府后续负责跟进社区的污水治理、学校翻新、保障房兴建等等。精明如纽约政府并没有把这些社区的要求写在合约上,而是先承诺了谈妥规划变更再说。于是,社区居民组建了一个工作组,每季度与政府开大会,监督56项要求的落实进度。
当居民为白天上班晚上带娃而忙碌的时候,罗雨翔和他的同事会协助居民做开会前的准备和协调。他们会给居民科普政府常用的术语,还会利用公务员的经验讲解政府预算批复历程中考虑的关键要点。
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里指出,美国人碰到问题会想办法自己解决,或者跟邻居、朋友组成一个团体,共同解决该问题。在罗雨翔看来,纽约人的“彪悍时刻”往往并非为了争取一点个人利益,更多时候是作为一个集体来表达公共或集体诉求。“要在现代社会里继续发挥这些集体行动的效果,需要时间、专业和金钱。”罗雨翔解释道。
狡黠的“套路”
纽约人的生活方式虽然千差万别,但有一个共同的偏好——逛公园。除了世界闻名的中央公园,散落于各社区的公园都不乏忠实粉丝。
初到纽约,罗雨翔迷上了晚饭后去布鲁克林大桥公园散步。浅浅转一圈,他说自己的手机里就多了七八十张照片。这座沿河建设的公园,不仅能看到江边的日落美景,而且会碰到不同肤色和年龄的人群休憩共融的场景。他说:“公园是纽约这种高密度城市的‘呼吸空间’,表面上能提升绿化,更深层能让多元人群看见彼此。”
为了分析纽约公园建设规划的预算,罗雨翔整理了2013年至2017年间,纽约市政府批准建设的公园项目。在短短4年里,纽约市政府投资盖了近400个公园,平均每天都有60多万美元政府资金流入市政公园建设中。
一些居民为了争取公园能盖在自家附近,不惜死磕了10多年。曾使罗雨翔感到震撼的“高线公园”,最初只不过是几个热心居民的狂想。当时,纽约市政府和土地所有人的规划是把废弃铁轨撬了,在那里盖楼赚钱,而几个热心居民却想在铁轨上盖公园,提升社区生活质量。为了争取更多人的支持,这些居民在社区里成立了非营利组织,积极争取社会名流的支持,还举办慈善活动筹款,聘请专业律师与政府谈判。最终,纽约市政府同意建公园。
然而,铁轨的存在使得其紧邻的土地所有人无法最开发赚钱。顺了社区的意,不就得罪了土地所有人?政府没有直接补贴私人开发商,而是通过规划调整来达成了“市场化的妥协”:允许土地所有人将铁轨所经土地的开发权,出售给周边地块的开发商。这样他们能享受到资产增值的收益,周边业主也可通过盖高楼来提高收益。
罗雨翔认为:“公园的建设只是开始,持续的运营才是公园的灵魂。”比如,常年受到游客居民喜爱的高线公园,每年运营经费高达3000万美元。这些支出主要用于高质量的保洁、活动策划和客户服务。高线公园是免费开放的,最后谁来出钱就是个大难题。
在罗雨翔看来,纽约政府非常“狡猾”,尤其在处理钱少事多的难题时,纽约市政府通常不通过直接投入大量财政资金来运营公园,而是通过“价值捕获”(Value Capture)机制,将周边地产的增值部分作为持续的资金来源。
在布鲁克林大桥公园的规划中,政府与社区达成协议,允许把公园内的个别地块租给开发商。这些地块的地租足以支付布鲁克林公园运营成本的八成左右。罗雨翔解释,由于房地产税在中国尚未普及,这种“价值捕获”的做法在国内应有不同的体现。
通过“价值捕获”的方式,政府、企业和社区形成了紧密的三角关系。政府通过规划创新,让周边地产为公园运营提供资金支持,企业从中受益,社区在对商业模式做出一定妥协后则获得了更好的公共空间。
“如果想要让公园更大更美,就得吸引开发商来建更多的房子——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与私人盈利的最大化变得相辅相成。这个逻辑乍一听有些自相矛盾,却体现着一种略带‘狡黠’的智慧。”罗雨翔在《创造大都会》中写道。
“多元”的另一面
纽约多元共融的气息吸引世界各地的年轻人。作为一个经济文化中心,纽约拥有各种各样的工作机会,使年轻人能寻找自己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所长。-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