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2-27 | 来源: 谷雨星球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万锦市的街道名称都是用清华和哈佛大学来命名的
Lily和她的妈妈也住在这条街上,经过了五年的陪读,Lily妈拿到了加拿大PR卡(永居权)。
Lily妈说:“我是不会主动和全职妈妈转陪读妈妈的群体社交的,比如和我同住在一条街上晓晨,她陪读了五年,我们几乎都不认识。”
一开始的我也差不多,我觉得和晓晨是完全没有话题可聊的。我在国内的时候是企业高管,到加拿大的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把女儿送进名校,自己拿到PR卡。
所以我每天都在为这个目标奋斗,根本没时间没兴趣去观察全职妈妈。我觉得我们根本就不在一个频道上,聊多了可能也会让人觉得我是在显摆自己有文化。既然这样,还是不要交往,保持距离是最好的。
但随着陪读时间的拉长,我意识到这样的心态,实在是太狭隘了。
■陪读妈妈街上都住着来单独带孩子的妈妈
故事二:都混成了陪读,有什么可傲娇的
我有一个万锦陪读妈妈微信群。
这个群里有两种人,第一种是家长,包括从国内来的陪读妈妈和本地华人新移民妈妈。从学科补习到义工活动,再到申请大学,各种信息都有。
第二种是做家长生意的人,包括保险、补习班、房屋中介、暖气修理、铲雪割草的销售。
我一直以为没有任何一个陪读妈妈敢说:我就是行,我不需要别人帮助。
群里有个叫sunny的妈妈,她是一个提问达人,从开学时间、放假时间、暴雪停课时间,她都要在群里问一问。有些陪读妈妈在私下聊天的时候,经常吐槽她,怎么就不认真看看学校的邮件呢!就算是看不懂也要学一学呀!
对于别人的评论,sunny一点都不在意评价,她告诉我:“我觉得问问题一点都不丢人。都混成了陪读妈妈,还有什么可傲娇的。”
她说自己英语其实不差,大学也是考过了英语六级。学校发来的邮件英语单我都认识,但是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如果不在群里问一问,她真没有办法解决。
其次,群里的家长多,大家都是陪读的,很有共情力,回复她比自己花钱请的监护人快多了,而且准确率是100%的。现在她陪读了两年,也开始给刚来的陪读妈妈回答问题了。
“因此我也认识了很多朋友,我不仅一点都不烦,而且还以此为乐,我的海外陪读一点都不空虚寂寞冷。”-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