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3-04 | News by: 澎湃新闻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跨性别政策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竞技体育赛场上,挑战对手与挑战自我是两个永恒的目标,然而在当今的女子体育界,却出现了一个计划外的“幽灵”。
是否还记得巴黎奥运会上的女子拳击66公斤级决赛?彼时,中国女将杨柳与身负性别争议的阿尔及利亚选手哈利夫相逢,最终无奈败下阵来。
随着越来越多性别争议和跨性别选手出现在女子体育赛场,一场是否该允许他们参赛的争论逐渐变得激烈。
一个月前,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专题)签署行政令,禁止跨性别运动员参加女子体育赛事,又为这场争论提供了新的“战线”。而战争的平息之日,似乎还依然遥远。
跨性别运动员即将“消失”?
在特朗普签下禁止跨性别运动员参加女子体育赛事的行政令时,他宣称自己的目标是保障女性运动的公平性,“女子运动只属于女性。”
而这,也是许多人反对跨性别运动员参加女子比赛的出发点。
目前,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奥委会都将确定奥运参赛资格的权力给到了各个项目的国际管理机构,但毫无疑问,在反对跨性别选手的阵营看来,这样的“灰色地带”并不足以让人满意。
国际奥委会主席候选人,英国两届奥运会1500米冠军得主塞巴斯蒂安·科就在近日表示,自己如果当选,将考虑像特朗普那样推行“全面禁止”的策略,“我认为国际奥委会在这个领域需要一个非常明确的政策。”
“我不确定目前的政策是否足够明确,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就会真的失去女性运动,我不想看到这种情况发生。”
事实上,无论是特朗普的行政令还是塞巴斯蒂安·科的动议,背后都有相当的民意基础。比如在近年来的美国体育界,就已经有很多人为跨性别选手在女子赛事中的“崛起”愤愤不平,呼吁“保护女性体育”的抗议事件时有发生。
美国前青少年女子运动员塞琳娜·索尔就曾有过被跨性别运动员挤掉参赛名额的遭遇,对此她公开呼吁,“想想你们的女儿,你想让他们被迫与身体比他们强的人竞争吗?你会接受他们和男人共用浴室、更衣室、宿舍吗?”
据《纽约(专题)时报》和民调机构益普索近期进行的一项调查,有79%的受访人认为,不应该允许那些自认为是女性的“生理男性”参加女子体育项目。
运动科学专家罗斯·塔克直言,如果继续允许跨性别选手参赛,或许会导致“温水煮青蛙”的结局,“你能接受女子赛事中有5名跨性别选手吗?10个呢?50个呢?这似乎是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很明显,国际奥委会打算以牺牲女子体育的完整性为代价来寻求包容。”
如果塞巴斯蒂安·科的想法能够在国际奥委会层面得到推行,一次次引发争议的跨性别与性别争议选手,或许真的能够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这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也将能够迎刃而解。
但遗憾的是,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想要得到最终解决,并没有那么简单。
科学标准?依然得由人确定
在特朗普和塞巴斯蒂安·科拿出自己的“一刀切”解决方案之前,各个体育项目的机构其实已经拿出过种种方式来试图达到“包容”与“公平”的平衡。
比如规定参赛选手的睾酮浓度上限,比如要求变性选手在青春期发育前就变性才能参赛,以防止男性青春期发育带来的生物学优势,但种种科学标准的引进,并没能完全让争议平息。
美国反兴奋剂机构顾问、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内分泌学家布拉德利·阿纳沃特就坦言,“没有任何政策能让公众对于公平与否达成共识。”
阿纳沃特表示,虽然当下已经有研究称,如果把睾丸激素抑制到非常低的水平至少一年,跨性别女性就不会与普通女性在竞技能力上有差异,但这一观点至今仍有分歧。
也有研究者认为,只要出生时是男性,带有男性的XY染色体,就足以带来明显的生物学差异,即便当下还缺乏足够多的确定性研究证据,但任何一点不确定性,都足以导致对于公平的怀疑。
自己就是跨性别女性的运动科学专家乔安娜·哈珀也直言,“在任何竞争中,都有许多因素影响整体表现,竞争往往可以归结为一个非常小的差距。”-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