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3-05 | News by: Letsight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纽约新闻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纽约时报》曾刊登过一篇文章,标题直言:《Princeton University admissions officers once wrote Asian applicants had 'very familiar profiles'》的文章,普林斯顿大学招生官曾表示,亚裔申请者的背景看起来“非常相似”。
GPA 3.9+、SAT 1500+,这些已经成为基本配置;数学建模、计算机编程、生物实验等科研竞赛经历惊人相似;课外活动也大多集中在特定项目,比如钢琴、小提琴、奥数、机器人竞赛等。在激烈的申请战场上,每一位申请人都在极力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但亚裔学霸们看起来都像是被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完美学生”,这反而让他们失去了独特性。越是完美,越是让人感到乏味。
华裔家庭凭借强大的学术竞争力,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他们用高分的成绩、精心雕琢的履历、近乎完美的成长轨迹,塑造了一种“亚裔学霸”神话。
但是招生官的标准在变,社会的需求在变,只有华裔家庭的鸡娃模式依然留在内卷的循环之中。
当学霸成为一种刻板印象,当千篇一律的背景成为名校申请的阻碍,华裔家庭真的赢了吗?
这场持续数十年的鸡娃战争,究竟是通向成功的捷径,还是陷入无尽内卷的死循环?-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