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3-11 | 來源: 鏡相工作室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上游隱匿性很強,很難溯源。中游相對來說更好定位,但中游現在基本都是通過數字貨幣進行分銷,如果反偵察意識足夠高的話,也很難定位到他的信息了。
下游就是信息購買者和使用者,比如常見的詐騙團伙,發垃圾短信的營銷公司,獲取商業情報做不正當競爭的對手。還有就是個人,主要的目的可能是想追蹤某個人、報復某個人,或者網絡暴力。
“大家都在賭,賭我不會被攻擊”
有壹種觀點認為,信息泄露和個人或社會層面對隱私的漠視有關,我是不認同的。以我個人為例,我很注重隱私安全,但是我的信息泄露的也很多,我想去保護隱私,但是我做不到。
我的信息托管在很多公司的服務器中,自己肯定是自己數據的第壹責任人,但是你保護好的同時,還得寄期望於存放數據的這些單位或公司。所以說,我有壹種無力感。
我在點外賣、寄快遞的時候起壹個不是真名的名字,比如京東收件人叫盧京東,淘寶叫盧淘寶,如果有人打電話問是不是盧淘寶,我知道是在淘寶泄露的。有些軟件我也會用小號登錄,其實背後就是壹種無奈和無力。
現在APP收集個人信息,我認為是過度收集違規收集的。我們使用的這些APP,有壹個隱私收集協議,標明了會獲取哪些數據,那個很長,好多頁,很多人可能不太會去關注。
個人隱私保護很大的壹個痛點,就是大家對於數據的流向沒有知情權,不清楚你的數據做什麼用了,比如輸入法數據,或者壹些聊天數據可能會被用來做大數據的推廣。
關於信息泄露的治理,其實我們國家壹直在出台壹些法律,比如《網絡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還有《數據安全法》,包括近兩年數據安全的需求也越來越大,總體來看肯定是向好的。
● 新華書店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圖源:視覺中國
但是屢禁不止的原因主要有這麼幾個:
數據泄露很難監控。比如企業不會主動上報,不會通知用戶,你不知道他的數據泄露了。比如有些數據可能在暗網流通,但也有可能沒有到外部渠道,他們內部就有流轉需求,等數據流通出來,可能是兩年或者叁、肆年之後了。
從企業安全治理來說,國內很多公司對於數據安全的投入還不大,很多企業甚至剛開始做基礎安全,它都沒有安全部門,甚至對於安全漠不關心。安全是壹個成本部門,不是盈利部門,大家都在賭,賭我不會被攻擊,賭我今年不花這錢也沒什麼影響。他們的意識也不高,甚至很多企業會把我們的數據當做壹種商品,拿來售賣或者加工。
這裡還要提壹下暗網,它是導致信息泄露更泛濫、治理難度加劇的壹個重要原因。
伴隨著加密貨幣的興起,交易環節開始遷移到暗網。它是匿名化的,想要追蹤交易者的身份,成本很高;它有壹定的技術壁壘;另外,交易很復雜,可能涉及很多國家,法律監管和執法協作相對來說也比較困難。
在我拾幾年的從業經歷中,個人信息泄露之後,我從沒有見過維權的案例。我知道數據泄露不好,但也知道沒有辦法,維權成本太高,就是剛才提到的那種無力感。
現在的生活很智能化,我們的數據不停地在各種APP流轉。有人提過壹個觀點,隱私就是壹種幻想,我現在是認可這句話的。大家壹定要有意識,不必要的權限不開,盡量避免太多的信息被收集。我電腦裡很多軟件,如果我認為它沒必要聯網,會用防火牆軟件禁止聯網;我基本不會把通訊錄授權給他們。作為個人,只能盡量減少暴露的可能性。-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