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3-12 | 來源: 澎湃新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在3月6日的記者會上,鄭柵潔也提到,2024年“雙壹流”高校已擴招了1.6萬人。
面向AI等新技術擴招
不過,今年高校擴招也與往年有所差別。
除了擴招頂尖高校更多、整體擴招規模更大外,澎湃新聞注意到,本輪名校擴招的生源,大多集中在人工智能及相關交叉學科專業中。
上海交通大學要“擴大叁大先導產業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以及醫療健康、新能源等學科領域的招生規模”;武漢大學將“著力培養人工智能與多學科交叉的復合型人才”;電子科技大學的擴招會“重點針對電子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等關鍵核心領域人才需求”。
這屆考生,上名校變容易了嗎?
在“雙壹流”高校密集宣布擴招後,澎湃新聞也注意到,社交媒體上出現了不少聲音,認為本輪擴招是“開閘放水”,會降低名校錄取難度,甚至會催生學歷泡沫:
《中國頂級大學集體“開閘放水”,這屆考生趕上了近拾年最大紅利期!》
《擴招!2025屆高考生贏麻了!今年絕對是最容易上大學的壹年!》
但這些文章只看到了供給的增多,卻忽視了需求也在增加。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胡娟等人的梳理,2021年時,“雙壹流”高校招生規模約為64萬人。假定2022年和2023年招生規模變動不大的前提,那近兩年3.6萬人的擴招名額占整體的比例為5.6%。
但與此同時,從2021年到2024年,高考參考人數也從1078萬人增長到了1342萬人,增幅達24.5%。考慮到高考報名人數的增加受到了中職單招被納入高考統計口徑這壹影響,用應屆普通高中生人數做計算更為合理——從2021屆的792.7萬人增長到了2024屆的905萬人,增幅達14.2%。
針對本輪名校擴招,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徐星分析,國內教育領域長期存在優質資源供給不足的結構性問題,“當更多人能獲得優質教育資源,既能緩解個體焦慮,也有利於優化人才結構。”徐星說。
全國政協委員、寧夏大學黨委書記李星則提到,“優質本科擴容不是簡單的數量擴招,而是通過增加高水平教育資源供給,縮小區域、校際差距,推動教育公平與質量並進。”
澎湃新聞也注意到近兩年的“雙壹流”高校擴招中,包括雲南大學、新疆大學、湖南師范大學等“雙壹流”高校的名額擴招數量較多,有助於提升中西部地區考生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的概率。
不過,這輪高校招生擴招,至少短期內會對文科考生產生不利影響。多所知名高校都提出要著重發展新工科,例如綜合強校復旦大學近期宣布“文科招生的比例,會從原來的百分之叁肆拾,降到百分之贰拾”。-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