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3-12 | 来源: 最爱历史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随后,日军席卷东南亚,长驱直入缅甸,威胁滇缅公路。为配合同盟国作战,1942年2月,中国远征军挥戈入缅。
抗战以来,国土陷落,屡败屡战。入缅作战,不仅是抗击侵略,也是为了“人类的自由和正义”而战。正如时人所写的那样,听见了“从火中的欧罗巴,从火中的太平洋,从着火了的苏维埃,从着火了的我的祖国,一齐向着你激动的缅甸,发出了雷电的召唤”。
抗战的意义,不仅在于抵抗外侮,也在于建国。如果击退了日本侵略者,可国家还是如几十年前那般孱弱,这不是人们想要的结果。
出于“要世界刮目相看”的豪情壮志,许多知识分子参军入伍,给我们留下了众多滇缅抗战日记和战地纪实,为这场远征增添了不少浪漫主义色彩。
206师616团士兵刘镇海夜哨站岗时,远望着夜色中农家的屋顶,听着蛙鸣、鸦叫,心中却澎湃不已:
“今夜,
我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我像王朝的执政者,
独自占有,
一件伟大的艺术品”
201师601团炮五连士兵稼克,把参加远征军当作是“成人的誓词”:
“我们需要的只是进军、进军,
为了祖国的光荣与患难而来,
我们的目标是胜利、建设,
远征的工作诚勤劳、艰辛,
但我们永远驾驶时代前走。”
屈辱了百年,终于有了“扬威异域”的机会,如何能不令人激动呢?
中国远征军是国军的精锐部队,尤其第5军第200师更是全机械化的王牌师,师长为戴安澜。1942年3月8日,戴安澜部抵达重镇同古,与英军第1师换防。18日,与日军交火。第200师阻击四倍于己的日军,以牺牲800人的代价歼灭日军5000余人。然而,日军以空中30多架轰炸机和地面的坦克、重炮构成优势火力,狂轰滥炸。30日,戴安澜率部撤退。
▲戴安澜。图源:网络
4月中旬,负责西路防守的英军第1师和装甲第7旅在仁安羌以北被围。新38师第113团驰援,经过三天苦战,以千余人对抗四千日军,救出七千英军。
凭远征军之战力,与日军在缅甸境内形成对峙不成问题。然而,正当西线取得进展之际,东线却出了大问题。宋希濂将军曾回忆道:“当时重庆军委会军令部对于敌情有一个错误的判断。他们认为沿着滇缅公路东进的日军,只是敌人为实行追击任务而临时编成的一个快速部队,最多不过二三千人,孤军深入,不能持久。”实际上,这是一支有航空、坦克、重炮、汽车部队加强的军团,人数在15000—20000之间。
蒋介石曾估计中国军队战力,三个师抵一个日军精锐师团,而且还得是像第200师这样的精锐部队。而远征军在东线仅有第6军暂55师一支部队,兵力5000余人,战斗力也不行。其结果可想而知。
日军的计划缜密且大胆:攻击西线英军防守薄弱的地方,布下疑兵之计,吸引远征军,然后从东线迅速突进,切断远征军退路,形成包围圈。
反倒是同盟国这边昏招频出。关键时刻,西线英军求援,中、缅、印战区美国陆军司令史迪威弃东线而不顾,调集最精锐的三个师援救英军,第5军军长杜聿明不同意,与史迪威发生争执。-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