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3-12 | 来源: 最爱历史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杜聿明。图源:网络
在大部分人的记忆里,野人山就等同于死亡。那时正值夏季,传染病肆虐。蚂蟥不仅水里有,树上也有,被叮的时候一点感觉都没有,等发觉有蚂蟥时,它已经吸足了你的血。蚊子一群一群的,被叮后常常染病,生病后加上没药,没东西吃,基本上过不了生死关。
女兵李明华是幸存者。她在第5军任政治部上尉干事,当时随部队撤退的女同志约四十多人,最后只有四人到了印度。因断粮已久,士兵只能吃树皮、草根。她记得同住在一个芭蕉叶搭的棚子里的三个女兵,因病不能前行,李明华把仅存的碎饼干给了她们。三天之后,她听后面赶来的战友说,那三个女兵已经在棚子里长眠了。
年仅十几岁的李明华心里只有愤怒:年轻人满怀报国之志来参战,“如今却壮志未酬而暴骨荒山,怎不令人悲伤惋惜!所有罪恶都因日寇的侵略而起,想到他们和她们的惨死,更加增强了我内心的敌忾心与雪耻复仇的怒火”。森林里阴雨绵绵,她分不清脸上究竟是雨水还是泪水,但总要“亲眼看到日寇败亡”。
靠着复仇的意念,李明华撑了下来。
诗人穆旦也经历了野人山。他在1945年写下了《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直面那段惨痛的经历:
“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
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
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
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
穆旦的好友、诗人王佐良回忆道:“那是一九四二年的滇缅撤退,他从事自杀性的殿后战。日本人穷追,他的马倒了地,传令兵死了,不知多少天,他给死去战友的直瞪的眼睛追赶着,在热带的毒雨里,他的腿肿了……而在这一切之上,是叫人发疯的饥饿,他曾一次断粮到八日之久。但是这个二十四岁的年青人,在五个月的失踪之后,结果是拖了他的身体到达印度。”
▲穆旦。图源:网络
远征军崩溃之后,日军对滇西长驱直入。1942年5月5日,日军进抵怒江西岸,剑指昆明。若要阻止日军,必须要炸掉怒江天险上的惠通桥。
当天,惠通桥两岸公路上挤满了军车、商车、撤退的军人、回国的华侨和商人,以及避难的民众。此时,一支工兵车队来到惠通桥东岸,他们接到了上级的命令,一旦情况有变,立刻炸桥。
很快,日军发起了攻击,战车、轻炮、掷弹筒乱轰,机枪扫射,弹如雨下。中国军队不到百人,很难抵挡。突然间,几声巨响,惠通桥被炸断。桥身钢梁沉入湍急的怒江之中,残余的钢索悬空晃动。不少难民隔绝于西岸,遭到屠戮。-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